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银行资管来“抢人”,公募基金优势还在吗?

原标题:银行资管来“抢人”,公募基金优势还在吗?

近期,银行资管子公司从公募基金“挖人”的消息受到市场关注。由于银行理财的净值化转型对标公募基金,而公募投研能力相对优秀,公募投资经理成为银行资管最青睐的人才。

资管新规鼓励各类型资管机构推出净值化产品,打破刚性兑付。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银行可以设立独立资管子公司,发行净值型资管产品。以往虽然可以依靠牌照优势“躺着挣钱”, “刚兑”意味明显,隐含局部乃至系统性风险。新规使得银行布局净值型产品的主动管理意愿“被动”上升。

第一批十余家银行资管子公司已经申报,落地只是时间问题。但对于银行来说,这里有一个产品线上的适应过程,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问题。因而,近来不少银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挖角”公募人才尤其是基金经理的动作已经开始。

公募基金20年来一直都在做净值型产品,不存在刚性兑付概念,这早已被机构与普通基民所接受。更为重要的是,公募基金的体系设计、法律构架方面立足点较高,其人才优势、制度优势、平台优势、长期业绩、以价值投资为核心的投资理念等,经过20年来的发展赢得了社会肯定。

宏观来看,公募基金经过长期的规范运作,树立了自身在资管领域不可忽视的“江湖”地位,具有一定先发优势。可是,从渠道、资金、客户等方面去比较,大部分公募基金在银行资管子公司面前,几无还手之力。

老百姓走进银行的那一刻起,对银行的信任便摆在了第一位,银行首推自然也是自己资管子公司的产品。一些风险等级与收益率差别不会太大的产品,应该是银行资管子公司“近水楼台先得月”。

因而,公募基金可能正在面临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冲击。毕竟对于个人客户来说,对银行的信任天然强于公募,遑论很多投资者连区分公募与社会上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各类“基金”都有困难。并且,习惯银行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个人客户,在波动频繁的净值化产品面前,接受度显然不如见惯“大风大浪”的基民。

资产管理说到底,还是靠人来管理,并且管理的是别人的钱,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管理人的能力与品性。长久以来,人才优势是公募基金整个轻资产行业和单个公司的核心优势所在,成熟的市场化的薪资福利体系,完备的职位岗位上升通道,是公募基金当前能够领先的身位所在。

这些20年来积累的身位能够领先多久,基金经理能否被挖得动,要取决于银行资管子公司自身的努力,否则对于公募基金行业来说,可能也就是又多了几家银行系基金公司“而已”的影响。

不过,对于银行客户或者基民来说,这种竞争格局的出现再好不过。一方面,唯有真正拥有投资管理能力的资管机构才会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代客理财领域的竞争越激烈,“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受托文化才更容易被管理人铭记。

□蒋光祥(财经评论人) 编辑 王宇 校对 李铭

相关阅读:
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生态保护红线标识 央行副行长:全面提升对小微和民营企业的支付结算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