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这位长居广州的音乐家让“渔歌”第一次登上大舞台

原标题:这位长居广州的音乐家让“渔歌”第一次登上大舞台

海陆丰渔家迎亲

“渔歌里说——我唱渔歌给党听”演出现场

大洋网讯 1958年,著名作曲家、指挥家施明新协助汕尾渔歌队创编了《妇女捕鱼队组歌》,1960年元旦,该组歌在全省业余文艺汇演中获得唯一的特等奖。当时的施明新是华南歌舞团的指挥,并在前一年创办了广州乐团(今广州交响乐团的前身)。这位长居广州的音乐名家,为什么会对一种地方民歌投入如此大的心力呢?

前几日,“渔歌里说——我唱渔歌给党听”广东省汕尾市渔歌专场在北京民族剧场的演出,是国家级“非遗”汕尾渔歌首次以专场的形式晋京表演。原生态音乐形式与当代表达、时代精神的交融一体,在秋日的首都舞台上划出一道绚丽的色彩,也让我们得以钩沉一段老艺术家与“乡土之音”相伴的往事。

从《军港之夜》到《希望的田野上》都有渔歌的元素

明朝天顺年间,惠州进士吴高将瓯船疍民月夜斗歌的情景,列为“海丰八景”之一,称“龙津渔唱”,并赋诗云:“曲曲清溪绕屋斜,数声欸乃起汀沙。夜深月白知何处,余韵风飘出蓼花。”

不得不说,对现代中国乐坛来说,汕尾渔歌是一个宝库。它哺育了众多的作曲家和音乐家,其中就有著名的音乐小提琴大师马思聪。20世纪60年代,民乐大师彭修文两次来到汕尾,亲聆渔歌。刘诗召的《军港之夜》、王佑贵的《春天的故事》、电影插曲《渔家姑娘在海边》、施光南创作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其歌曲主旋律都具有汕尾渔歌的元素。

这些名家当中,也有施明新。据广州大学吴水田、罗柳甜两位研究者的记述,1958年“新民歌运动”开展,施明新响应号召,与10位音乐人来到海丰。海丰县委十分重视这些音乐人,邀请施明新到彭湃中学大礼堂讲课。年方19岁的黄琛听完课后找到施明新,向他推介汕尾渔歌,并陪同施明新到海陆丰沿海地区采风,收集渔歌素材。此后,渔歌采集工作得到海丰县委的重视,组建了海丰县文工队和汕尾镇业余渔歌队。在施明新影响指导下,有一定音乐基础的黄琛开始走上采集研究渔歌道路。他也被认为是第一位真正从音乐视角关注汕尾渔歌的研究者。这位“汕尾渔歌王”发掘搜集整理了《海丰渔歌》,把原生态渔歌编入了《中国民歌集成(广东卷)》,又编纂了《粤东渔歌》《南海渔光曲》等作品。

《妇女捕鱼队组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施明新与夫人潘琳在海丰期间合作创编而成,由新组建的汕尾镇业余渔歌队排练,并于1960年元旦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与听众见面。这也是汕尾渔歌首次如此高规格地登上大舞台。摘下唯一的特等奖后,媒体报道“轰动羊城”。

从惊涛骇浪中长出偏生就微波荡漾的优美

从大地和海洋中生长起来的民间歌曲在中国星罗棋布,异彩纷呈。那么,汕尾渔歌这个“地方品种”,到底好在哪,可以令各路名家不远千里而来呢?此次演出主办方之一的中国民协副主席、广东省民协主席李丽娜十多年前开始全心投入汕尾渔歌的保护与发掘。她说,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它“太美了”。

“疍民吟着歌出海,枕着歌入梦”,汕尾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林木群介绍,汕尾渔歌是南海渔歌的代表,俗称瓯船歌,早在宋代就开始传唱,元、明时期在沿海地区广为流传,到了清朝达到比较鼎盛的时期,从沿海往内地传唱。其题材多样,感情丰富,有男女情歌,有对生活的感悟,有对新生活的赞美。

从音乐艺术的角度说,汕尾渔歌以优美抒情的旋律、微波荡漾的节奏见长。以“级进”为主,节奏灵活,节拍多样,呈现出平缓、柔和、优美、抒情的独特风格,具有很强的韵律美。此外,还吸收了当地的民歌、戏曲等音乐元素,因而音色、曲式和调式比较丰富,演唱时,“腔随字走,字领腔行”,其中还带“咧、哩、哆、哪、啊咧、啊哆、啊喂、咧喂、啰咧”等虚词衬音,跳跃灵动,婉转动人。

在此次赴京观演前刚刚摘下“鲁迅文艺奖”的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家郭和初说,汕尾渔歌看似地方小曲,但音乐却呈现出高度的技巧性,有些地方甚至能与一些欧洲名音乐家的名作相对比。

这产生于波澜壮阔的大海的歌,很少有高亢激昂的音调,反而以“抒情优美的旋律,微波荡漾的节奏”见长。歌中唱的也都是日常琐事,如纺线、荡船、嫁女、迎亲;或者寻常所见,如《潮汕鱼名歌》那样,一首歌唱了30多种鱼,“正月人游安,铜钦鼓首闹呛呛,鲤鱼怀春去游玩,乌脐脚后乱咬人。二月是春天,杨官骑马去娶妻,红鱼梳妆待出阁,鞋底嘴企一边……”

那些划着桨,摇着橹,顶着星星出门,趁着夕阳归家的渔民们,在开腔之时,恐怕不会想到,他们将生活酿成歌词,将情感化成旋律,却在不经意间,为我们留下了最美的歌。

祖孙四代齐放歌

广东的“非遗”唱响首都舞台

“看演出时我在想当中应该有一些是专业演员,没想到全是业余歌手。汕尾渔歌的传承和普及,看来确实好!”在10月31日于中国文联举行的汕尾渔歌研讨会上,有业界“大咖”如是评价。这次演出,年纪最长的歌手已八十高龄,最小的歌手才五岁。汕尾渔歌国家级传承人苏少琴祖孙四代同台,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给人一种“穿越历史”的感受。

当地民间文艺家介绍,汕尾市新港、捷胜、马宫、鲘门等沿海地区的渔民一般都会唱渔歌,其中城区新港唱渔歌的渔民最多。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在汕尾任教时,深入新港浮水乡,记录搜集了大量的渔歌,并于1927年出版《疍歌》,从此汕尾渔歌开始被世界认识和所了解。在此之前,汕尾渔歌一直都是以“口传心授”和“口耳相传”的自然方式流传的。这种方式到今天仍然存在,汕尾渔歌市级传承人李香桂说,她从小就跟着长辈听,跟着长辈唱。

有时我们会问:这些海角边、渔船上传来的,不加修饰、信手拈来的民间歌曲,那些从老辈“疍民”们灵魂里流淌出的旋律,还能拨动当代年轻人的心弦吗?

林木群等专家表示,一段时间里,随着渔民居住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需求的改变,他们不再常唱渔歌,汕尾渔歌一度陷入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境地。但通过编辑乡土教材,启动人才培养工程,增加演出活动等一系列得力的措施,如今,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已经有了一个庞大的年轻“粉丝”群。

乐声的流淌,有塑造人格的力量,“乐以叙志,舞以宣情;然后文之以采章,照之以风雅,播之以八音,感之以太和。”一代代音乐人和热心者倾注心力,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吧。

文、图/广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朱光浪

相关阅读:
张家口桥西区:环卫“北京标准”提升冬奥城市乡村“颜值” 我国首个深水自营大气田启动实质性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