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用35年青春换回莽莽青山
徐胜讲解笋竹丰产技术
对于护林,很多年轻人认为,那是一份寂寞无趣的工作。在老徐眼里,护林育苗造林补荒,是一件造福子孙,快乐而有意义的事。
老徐名叫徐胜,是涪陵永胜林场的一名普通职工。虽然没有太多文化,也不是科班出身,但从1983年从事林业工作以来,老徐始终有着一颗初心,要自个儿培育造林用苗绿化荒山。现如今,他用35年青春和汗水换回了莽莽青山,成为涪陵当地一名资深的林业老专家。
刻苦钻研成功育出45万亩造林用苗
前不久,老徐路过珍溪镇的一片国有散生林时,在官口山(土地名)那个地方将车停了下来,“老徐,快看,我们种的湿地松终于成林了!最大的直径有50几厘米哦。”望着满山的苍翠,徐胜眯缝着眼睛,心里高兴极了。
1983年,徐胜刚念完高中,就顺利通过了当时由涪陵县林业局组织的考试,成了永义乡(现珍溪镇)的一名林业员,主要负责乡里的四旁绿化、造林育苗、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
“搞绿化、森林防火还能勉强撑过去,但造林育苗真是搞不懂。”老徐回忆,“学历不高又不是科班出身,干林业很吃力。恰巧那个年代,造林育苗又是乡上县里的重点工作,买苗子贵不说,存活率还低。”看着这一切,徐胜立下誓言:要自个儿培育造林用苗绿化荒山。
1985年,徐胜争取到去县里的一个育苗造林示范基地,学习湿地松育苗技术的机会。白天参加育苗培训,晚上借来育苗书籍挑灯夜读,一边学习理论,一边田间搞实验,饿了就拿馒头充饥,困了就搭个工棚打个盹。
经过几个月的反复请教和学习,徐胜带着育苗技术,回到永义乡在官口山选择了块坡地进行育苗实验。
消毒、浸种、催芽、整地、除草、浇水……在基地,经过20多天的反复实验,他将先前学到的技术通过创新,发明出温床两段育苗,不仅将苗子的存活率提高到94%以上,抗伏旱的能力也更强,仅当年3斤湿地松种子,就育出2.7万株苗木。
从那以后,不管是在枳城苗圃工作,还是参与长江防护林建设,老徐都始终坚持自己育苗造林。35年来,通过一次次技术攻关,徐胜成功培育了45万亩造林用苗,其中合格苗达到5000万株。
昼夜坚守176株古树顺利搬进新家
在涪陵当地,老徐除了是一个造林育苗的专家外,同时对一些古树名木的保护也十分看重。
2003年三峡大坝即将蓄水,涪陵长江段沿岸却生长着上1000年的古树达176株,必须要赶在蓄水前进行抢救性移栽,否则它们将永远沉溺江中。
得到消息后,徐胜二话没说,主动向原涪陵市林业局请缨,主持参加古树的移栽工作。
“古树从原生点搬到栽植地其实并不难。”老徐介绍,根据现场观察的情况和多年的操作经验,吊车就能轻松地将其移出,难点在于原生点到江边还有几十米的距离。
“既不能破坏树冠,又要保证现场搬运的安全。”在南沱镇移树现场涪陵化工厂专业搬运公司的工人见状也只好摇头。后来经过大家的反复论证和思考,老徐结合原木的滚动原理,成功解决了古树运送到江边的技术难题。
然而如何保证移栽后的存活率,这对老徐来说又是一个挑战。经过没日没夜的反复试验和查阅相关资料,他发明出不同树龄,树种通过配对一定比例的白酒和维生素B12快速生根的办法,即古树伤口在愈合时,简单处理后,就立马栽植到土壤中去。经过7个多月的昼夜坚守,176株古树顺利搬到“新家”,而且长势更好。
大爱无私将毕生所学传予240名学生
今年10月,老徐已经年满57岁,做基层务林人也刚好是第35个年头。常年的风吹日晒,他的身体也积攒了不少毛病,虽然动作、反应都不及年轻时的灵敏,但老徐说,他还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还要到田间山坡搞实验,培育更多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的新苗木。
事实上,老徐除了有颗敬业的事业心外,还是一个大爱无私的老师。
“只要他们肯学,我都将毕生所学毫不保留的传授给大家。”老徐微笑着说,35年来,虽然只有240名学生,但他们是代代相传的火种,造林育苗技术以及兴绿护绿的精神会永远延续下去。
同时,他还教导学生:“干林业工作需要‘忍受孤独’,默默无闻,无法高调,因为有一个长久的过程才能看到成果,必须要有不抛弃不放弃的职业精神”。
王琳琳 图片由市林业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