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双11”的十年之痒
“双11”十年,确实该痒一痒了。数字看上去还是会很好,只是不同的声音会越来越多。
有人感慨惊喜不再,套路太多。懂得高斯定理洛必达法则,都不见得能省下多少钱。消费者对于价格开始不敏感,花样繁多的购物节越来越不能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有人依然兴高采烈,收获满满。无论消费升级还是降级,技术的普惠和GDP中的消费基本盘,决定了这场盛宴的参与者永远比围观者多。
2009年夏末,淘宝商城还没有成为天猫,“双11”只会让人联想到单身人士的节日“光棍节”。刚成为淘宝商城总经理的张勇对下属说,“11月干点啥,把成交往上拉一拉。”由此,诞生了首个“双11”。
从某种程度上说,“双11”改变了天猫的命运,甚至改变了阿里巴巴的命运。这场造节活动令当时毫不起眼的天猫在阿里巴巴体系内受到重视,其后则在数千家B2C电商中杀出重围,成为如今占据五成以上市场份额的行业霸主。
十年后,如果只从天猫的视角去看待“双11”,人们会嫌这个格局太低了。在一年又一年的“双11”里,移动支付和物流网络搭建了这十年里电商成长的基础设施,零售一步步走向新零售,消费迭代就此完成。
无形之中,“双11”有了偶像包袱。无论阿里情不情愿,“双11”当日的数字增长还是不能停,甚至还不能太慢。毕竟十年下来,它已经有意无意被当成阿里巴巴、中国电商行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活力的象征。
十年之间,中国经济的投资和外贸依存度双双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消费贡献率直线上升。消费端被激活释放出巨大的动能,并对激活供给侧反复“施压”。“双11”的处境也由此变得微妙,这场网购盛事需要带动制造业转型,不仅仅是应对外贸压力也是铺路消费升级。
通过互联网刺激内需、拉动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通道,但人造消费时点因蚕食效应也可能使实际增量出现减损,增长下的危机时常如影随形。“双11”能不能成为刺激消费和扩大内需的实力担当,需要新零售的变革,更需要新制造业的变革。
据马云说,“双11”阿里巴巴并不赚钱,而很多参加“双11”的商家也说只是赚吆喝混个脸熟,没有多赚钱,而消费者买到手的商品也不会是捡了多大便宜,那么钱都哪里去了呢?如果一个人造购物节,平台、商家、消费者三方都宣称没有赢,如何持续下去,就是个严肃的话题了。
明年,阿里巴巴CEO张勇将接任马云作为董事会主席。风起云涌间,马云的30年,也是中国互联网的30年。而“双11”的十年,只是中国新经济刚刚开始的十年。当今年“双11”交易额突破2000亿元的时候,零售业或许已经接近天花板,下一个待突破的极致将只有供给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