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李海平赶集

原标题:李海平赶集

李海平赶的这个集,有点儿大。

日前,以“新时代、新驱动、新农业”为主题的第二十五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举办,全国数十万农民接踵而至,冒雨打卡。这是属于他们的盛会。

李海平今年40岁,是陕西杨凌“新农人”,种了10年地,也逛了10年农高会。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走进现代农业种业馆,迎面墙上几个大字金灿灿的。李海平顺着展台一路走,满脸喜悦。

“这种南瓜上面有点疙瘩的,非常好吃,像红薯一样面甜。”

“都是线椒,陕西人爱买皮发绿的,四川人爱买皮泛黄的。”

……

李海平告诉记者,他每年都会到农高会上寻找“新、奇、特”品种。为探索市场,他在自己流转的700亩土地上作各种尝试:南瓜、葡萄、西瓜、辣椒、扁豆……不同物种种了几十种,同一物种的不同品种更不用提,光甜瓜就试种过64种。最终选择种植的凌甜羊角蜜甜瓜,一盒装俩,能卖120块,在北上广高端市场非常畅销。“要没有农高会,找种子哪能这么方便?”

对于李海平这样的“新农人”,农高会上能得到的何止种子,还有技术和理念。

2015年,李海平在农高会上看到“物联网系统”展示后,当年就引入自己的127个果蔬大棚。系统的传感器采集湿度、温度等数据后,设备自动操作,适时滴灌水肥,对作物“精细喂养”。

智能化后,不仅成本下来,质量还上去了。2015年前,每亩地收入1.3万元。之后逐年上升,去年达3.4万元。

不过,正当李海平为自己的系统“沾沾自喜”时,去年去国外的一次参观,让他看到了自身的差距:“人家用的是卫星定位系统,坐家里通过卫星拍摄地图的颜色变化,就能知道哪块得病了还是缺水了,能精确到某一个点。”

这次赶集,李海平就揣着心思,想找这样的设备。逛到国际农业合作馆,“智慧农业专题展”的指示牌闯入他视线,李海平疾步上前,只见展示板上写着“卫星+AI,华为佳格大数据助力农业产业升级”,显示屏上,通过卫星检测棉花每株长势的技术解说视频正在播放。

“这不就和我在国外看到的一样嘛!”李海平一下子兴奋起来,“智慧农业就是我想在自家农场打造的,我觉得这也是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杨凌是中国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此举办的农高会,25年来累计吸引国内外上万家涉农企业和单位参展、2800多万客商和农民参会,促成投资交易额8400多亿元。

据了解,在杨凌这个农科之城,像李海平一样的职业农民,目前已超过1万人。

相关阅读:
进博会,永不落幕(今日谈) 海南招聘人才助力自贸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