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对话白明、赵萍:扩大进口对国内市场形成鲇鱼效应

原标题:对话白明、赵萍:扩大进口对国内市场形成鲇鱼效应

近年来,我国进口持续扩大。2017年全年,我国进口同比增长18.7%,比出口增速高出7.9个百分点。今年前三个季度,进口增速也均高于出口增速,一季度进口增速比出口增速高4.3个百分点,上半年进口增速比出口高6.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进口增速比出口高7.6个百分点。

如何评价我国进口持续扩大的态势?近年来我国在扩大进口方面的举措取得了哪些效果?扩大进口是否会对国内市场产生影响?新京报记者对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和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进行了专访。

白明认为,未来我国国内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进口商品与国内企业之间的协调,是我国扩大进口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挑战。赵萍表示,通过积极扩大进口,实际上会产生鲇鱼效应,使国内的企业加快创新发展,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努力降本增效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增强发展的迫切性,在挑战面前“迎来机会”。积极扩大进口虽然对某些行业或某些企业形成挑战,但从长远发展来说,最终将有利于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

连续降低进口关税促进口快速增长

新京报:从去年到今年的前三季度,我国的进口增速持续高于出口增速,你认为原因有哪些?

白明:从2001年中国入世以来,我国的进出口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相对来说,前期出口的发展快一些,进口发展慢,这种情况在最近一两年发生了变化。进口现在发展得越来越快,在很大程度让贸易顺差逐步缩小。

这其中的原因,我觉得首先是由于中国已经成为贸易大国了,是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更多的溢出机会,这种溢出有效地传导到我国的进口上,使得进口加快。

另一方面,我国的出口遇到的贸易保护主义越来越严重,而且我国内部的各种要素成本也在上升,包括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环境成本等,这也是我们要进行贸易转型升级的原因,但这个转换过程会是一个比较长的周期。另外,部分国家在出口上与我国形成竞争,特别是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我国出口的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原因导致我国的出口增长相对来说较为缓慢,在缓慢的出口下,进口的增长就会显得更快一些。

而且,进口本身也受到很多推动,中国主动释放进口,特别是增加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口。

赵萍:今年以来我国的进口快速增长,我认为其背后主要原因是两个方面。一是国内的需求呈现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对于进口的消费品和高新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等都产生了强烈的需求。只有有市场需求,进口增长才可能持续,所以这是最根本的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进口的快速增长和我国进口相关政策的促进作用有直接的关系。今年以来,我国在扩大进口方面政策力度非常大,覆盖面广。一个明显的举措是连续降低进口关税,今年我国进口药品、进口汽车都进行了大幅度降低关税,并且降低了其他进口消费品的关税。降关税的过程中,我国还更好地利用了自贸试验区这种特殊的多双边安排,在自贸区项下有八千多种消费品实行了零关税。

在WTO的制度项下,我国进口的最惠国待遇覆盖的商品范围越来越广;而且税收更加优惠,很多可以享受最惠国待遇的商品在进口时实行了暂定汇率,暂定汇率的税率只有最惠国税率的一半,所以进口的税收优惠政策力度特别大,覆盖范围非常广。

在税收政策之外,我国进口的配额制度也大幅度地缩减。在农产品方面,仅仅有八大类商品是适用进口配额的,而其他的消费品进口配额的要求并不是特别高;还有很多实行配额制度的进口商品,仅仅是为了享受特殊的税收安排。在进口许可证方面,目前只有臭氧层消耗类物质和旧的机电设备才需要进口许可证。因此,对于进口,我国非关税的限制越来越少,这就为进口创造了非常便利的贸易条件。

新京报:目前我国在进口方面是否存在一些短板?

白明:在进口贸易的发展中,确实存在一些挑战与障碍。首先是意识上,以前我们总认为出口是“挣钱的买卖”,进口是“花钱的买卖”,所以长期以来我国是“奖出限入”。后来虽然说进出口越来越平衡发展,但实际上我国对出口的重视远大于进口。不只是中国,很多国家都是这样。我觉得作为贸易大国可能这种做法是可以的,但是作为贸易强国就不能这样了。贸易强国不能够“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这样走不稳、走不远,必须进出口平衡发展。习主席此前提了四点扩大开放的措施,其中有一点就是扩大进口。中国不以追求贸易顺差为目标。现在,中国已经在降低进口关税,又举办进口博览会,这些都是扩大进口的措施,这就表明我们从思想认识上发生了转变。

还有一些挑战是在于进口的管理上,虽然我国的关税总水平从去年的9.8%降到了7.5%,但是关税更多的作用是使贸易自由化,我觉得还有一些非关税的措施需要改进,促进贸易的便利化。包括外商和国内的进口商都有所反映,我国在进口通关等程序上确实存在一定效率不足的问题。所以现在我国特别加强了对贸易便利化的重视,今年底我们的整体通关时间要压缩三分之一,大大减少了通关时间。

赵萍:我认为进口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我国进口的对象还不够丰富,还难以全面满足国内对于进口商品的需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由于一些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限制高新技术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的出口,这使中国在扩大进口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方面还存在着供给的短板。

第二个短板是新兴贸易业态占比相对还比较低,特别是像跨境电商这类新的贸易业态,虽然增速比较快,但是在整个贸易中的规模相对还比较小。如果能补上这个短板,对于我国进口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外贸稳增长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多轮降税后我国整体关税水平明显下降

新京报:我国今年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扩大进口的措施,包括降低关税、优化营商环境以促进贸易便利化,您认为这些举措对于扩大进口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白明:我觉得优化营商环境的效果是循序渐进的。举个例子,我们可以从跨境电商的发展看到这些举措的作用,因为跨境电商在很大程度上非常需要这些举措。跨境电商经常会有跨关区的操作,其中涉及异地报关的程序,包括海关的查验程序,都很需要高效率。因为电商进口最重要的要求就是交货及时,不像传统贸易渠道进口的模式可能需要一两个月,现在通过跨境电商购买进口商品,往往头一天下单,第二天、第三天就到了。所以,简化单证手续、优化通关流程的各种措施,在跨境电商行业的作用体现得很明显。

赵萍:我国经过多轮降税之后,整体的关税水平明显下降。实际上,自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的平均关税水平就处于一个持续下降的过程中。在今年年初,我国的平均关税率是9.8%,加权平均税率已经降到了4.4%,已经非常接近英、法、德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年内经过四次大幅降税之后,我国进口的关税率又有了进一步的下降。这也体现出,中国作为WTO的成员国,履行入世承诺,一再降低进口消费品的关税,这才使得我国整体税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新京报:长期以来,我国进口贸易以货物贸易为主,服务贸易占我国进口总额比重偏低,2017年仅为20.3%。服务贸易进口偏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扩大服务贸易进口?

白明:在整个世界贸易中,服务贸易也是小于货物贸易的,中国可能相对更低。这其中也有我国的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我国与国外的服务业之间的合作相对来说比较有限。近几年来我国的服务业进口实际上已经比原来有进步了。

我认为,随着我国发展到一定程度,我国的消费者不仅对货物贸易进口有需求,对服务的进口也会有更多的需求。初期可能只是购买一些设备等,之后对于各类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量都会更大。我相信中国在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过程中,也必然会进入这个阶段。

赵萍:我不认为这是一个问题。我国的进口的确是货物贸易为主,不只是进口,出口也是货物贸易为主,服务贸易占到我国进出口总规模的比重只有不到21%,这是我国对外贸易一个长期的结构特征。从世界各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比重来看,服务贸易的规模都是远远小于货物贸易规模的,全球的贸易也是以货物贸易为主。所以我认为,我国不存在服务贸易占比低的问题。

新京报:2018年以来,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增速始终强于农产品进口增速,9月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金额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为34.8%。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持续扩大的原因是什么?

白明:我国进口什么商品,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缺什么补什么”。我国出口商品是补给其他国家,而我国进口商品就是其他国家补给我们。

我国需要补什么?最重要的是补我们的短板,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仅是去产能,今后更多的是要补短板。补短板既有国内的部分,也有国外的部分,就是要依靠进口贸易渠道来补,这也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不断扩大的原因,因为这是我国的一个短板。在这些方面,我国的需求空间会很大。

赵萍: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持续快速增长的原因,我认为是两个方面。第一,从消费品的角度来说,国内正在进行消费结构升级,体现出的是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这些特点,对于进口特色优质产品,特别是创新型产品的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国外那些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创新型产品在国内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进口这些产品也能弥补国内市场的不足。因此,在消费品方面,进口高新技术产品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另一方面,在生产资料、关键设备中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也快速增长,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加快,国内鼓励创新的政策不断落实。随着国内产业标准的国际化程度提升,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对这一部分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也快速增长,也使得进口快速增长。

进口对于国内需求是补短板的关系

新京报:2017年初开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名义同比增速持续滑落,我国是否有充足的内需来支撑进口的扩大?进口产品是否会挤占国内供给市场原有的需求?

白明:我国的内需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这些数据,只是现实表现出来的贸易需求,还有潜在的需要。从需要到需求之间也存在一定距离,什么叫需求?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要,一方面是“我想要”,另一方面是“我买得起”,这两个要素构成了需求。现在没有实际表现出来的需求,是有潜在的需要,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我国国内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进口商品与国内企业之间的协调,这也是我国扩大进口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挑战。我们对于进口经常有一些忧虑,就是进口的产品会不会影响到国内市场,会不会加大国内市场的竞争。此前,我国的家电行业放开时也出现过这种担心,但我国降低了进口家电的关税后,国内的家电行业不仅没有被击垮,反而造就了我国的家电大国,这是因为进口产品倒逼国内企业去适应国际市场环境。

我经常把中国市场称作“国际市场的中国分场”,国外有一些市场我们进不去,但家门口的国际市场为什么不去?通过开放,让中国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我们能占有主场之利。所以我觉得,在进口上应该正确对待国内产业的保护与竞争,发展中国家的幼稚产业可以适度保护,但这种保护是有期限的,不能只要国内一些企业稍微一喊国家就不敢放手了。

国际贸易根本上来说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现在中国是贸易大国,可以配置的资源更多,所以很大程度上国际贸易是离不开中国的。因此我认为,从长远看,国际市场给我国成为世界贸易强国提供了很大的机会。

赵萍:我认为我国的内需支撑进口的扩大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并且,进口对于国内市场的需求来说并不是竞争关系,而是补短板的关系。因为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高新技术设备等生产资料,对于国内产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及进一步提升我国出口产品以及国内市场供给的产品的质量和技术,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另一方面,从进口的消费品来看,主要是世界各国特色优质的产品,正是由于国内供给难以满足国内需求,才产生了对于进口这些产品的需求的增长。

应该说,在个别领域、个别企业,与进口产品的竞争关系还是存在的。但通过积极扩大进口,实际上会产生鲇鱼效应,使国内的企业加快创新发展,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努力降本增效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增强发展的迫切性。在挑战面前迎来机会,这是中国企业在真正实现国际化、提升全球竞争力的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挑战。

从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验来看,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在不断打开国门的过程中,的确有一些行业因为开放受到了短暂的冲击,但是这些行业最终走出了低谷,并且在全球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竞争力明显提升,比如家电、手机、日化等。这些行业的经验带来的启示是,积极扩大进口虽然对某些行业或某些企业形成挑战,但从长远发展来说,最终将有利于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

记者 顾志娟 编辑 李薇佳 校对 翟永军

相关阅读:
泉州通报碳九泄漏:系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 中国KTV被要求下架6000多首歌曲 港媒:打击侵权保护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