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华网致敬记者: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原标题:今天,第19个!

小编掐指一算

今天有好事发生

翻日历一看

原来今天我们过节!

虽然呢

今天过节

但是放假什么的

是不存在的

毕竟

我们舍不得粉丝看不到我们

当然了

小编爆照什么的

也是不存在的

毕竟

小编怕自己的盛世美颜

让网络瘫痪

不过话说回来

今天跟往常相比

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同

一大早

要跟温暖的被窝告别

赖床的时候

还得想着今天报啥选题

报完选题后

想想自己手里的稿子

心里拔凉拔凉的

然而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

稿子写完后

领导的“夺命”连环call

小编还能说什么

今天

是中国第19个记者节

在圈外人眼中

记者这个职业

风光、神秘、人脉广泛

2017年10月,在十九大新闻中心举办的记者招待会上,新华社记者姜潇在提问。

在家人眼中

他们日夜颠倒

奔波忙碌

2010年8月,新华社记者刘潇在甘肃舟曲泥石流现场采访。

而在朋友眼中

他们总是临时爽约

不回信息

2017年,新华社记者周磊(左一)在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山雷区拍摄扫雷部队工作场景。

2017年,新华社记者周磊(左一)在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山雷区拍摄扫雷部队工作场景。

有人说

选择做记者

就选择了一种

永远在路上的生活方式

2016年8月,新华社记者詹奕佳在台风“妮妲”过境珠三角时采访。

是的

当你选择了做记者

就选择了

在深夜2点被电话叫醒

第一时间奔赴新闻现场的紧急

选择了

还没来得及告诉家人

就踏上最近一班列车出发的愧疚

选择了

逆流而上

在别人逃离的时候走向险境的勇敢

2017年8月,九寨沟地震后,新华社记者宋玉萌第一时间来到九寨沟景区进行报道。

2017年8月,九寨沟地震后,新华社记者宋玉萌第一时间来到九寨沟景区进行报道。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风里雨里节日里

哪里需要记者

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2017年4月,新华社记者跟随湖北省质监局执法车查处“地条钢”。

2017年4月,新华社记者跟随湖北省质监局执法车查处“地条钢”。

2017年8月23日凌晨时分,新华社记者乘坐警方车辆跟随打传队员的大巴,深入打击传销一线。

2017年8月23日凌晨时分,新华社记者乘坐警方车辆跟随打传队员的大巴,深入打击传销一线。

因为他们知道

追问真相

能带来力量

传播温暖

能带来希望

2017年8月23日,新华社记者刘羽佳第一次经历台风。那一声“啊”很有趣,也很勇敢。

哪怕台风肆虐

洪水滔天

他们无惧风雨

勇敢前行

新华社记者宋为伟在台风过后福州齐腰深的水里采访。

新华社记者宋为伟在台风过后福州齐腰深的水里采访。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冒雨拍摄洪水肆虐的安徽宣城。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冒雨拍摄洪水肆虐的安徽宣城。

不管有多危险

他们都始终

坚守在新闻第一现场

2015年8月,新华社记者张铖在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现场采访。

为了找到最好的拍摄角度

他们登高、溜索、潜入水下

2015年9月,新华社记者费茂华(左)、姚大伟在吊车上拍摄“九三阅兵”。

2015年9月,新华社记者费茂华(左)、姚大伟在吊车上拍摄“九三阅兵”。

新华社记者蔺以光在云南怒江溜索过江。

新华社记者蔺以光在云南怒江溜索过江。

新华社记者丁旭在泳池里使用水下相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丁旭在泳池里使用水下相机拍摄。

不管身下是冰冷的白雪

新华社记者陈斌在全国冬运会上趴在雪地里拍摄U型槽比赛。

新华社记者陈斌在全国冬运会上趴在雪地里拍摄U型槽比赛。

还是随时可能碎裂的冰块

新华社记者吴刚趴在结冰的青海湖上拍摄。

新华社记者吴刚趴在结冰的青海湖上拍摄。

只要能做出最好的报道

对于他们来说

一切都值得

新华社记者刘潇站在推土机上拍摄。

新华社记者刘潇站在推土机上拍摄。

向上攀登的路

从来都不容易

更何况他们有时还需要背着

重达几十斤的“长枪短炮”

新华社记者赵戈背着器材爬上一座沙丘。

新华社记者赵戈背着器材爬上一座沙丘。

而向下的探索

有时候比想象中更艰难

距离地面200多米

行程接近一个半小时

巷道里幽深沉闷、煤尘滚滚

他们的衣服早就被汗水浸透

脸上也被煤灰覆满

新华社记者燕雁深入200多米深的采煤作业面采访。

新华社记者燕雁深入200多米深的采煤作业面采访。

他们冲锋在第一线

为捍卫真相而出生入死

300米外是刚刚迫击炮弹击中空地后冒起的浓烟但他们毫无畏惧

2014年7月29日,新华社耶路撒冷分社记者李睿在靠近加沙地带北部边境的以色列小镇代罗特附近34号公路旁。

2014年7月29日,新华社耶路撒冷分社记者李睿在靠近加沙地带北部边境的以色列小镇代罗特附近34号公路旁。

新华社记者孙瑞博在内罗毕采访时躲避催泪瓦斯。

新华社记者孙瑞博在内罗毕采访时躲避催泪瓦斯。

他们坚守专业

为核实真相殚精竭虑

9年多求索让18年的“呼格案”沉冤昭雪他们用行动诠释不忘初心,人民至上

2015年1月6日,新华社记者汤计(中)与呼格吉勒图父母合影。

2015年1月6日,新华社记者汤计(中)与呼格吉勒图父母合影。

堆积成山的生活垃圾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即便隔着口罩对嗅觉也是极大的刺激

他们用亲身的体验还原最真实的现场

2013年9月4日,新华社非洲总分社记者孟晨光在非洲最大的垃圾填埋场——肯尼亚内罗毕丹多拉垃圾填埋场采访。

2013年9月4日,新华社非洲总分社记者孟晨光在非洲最大的垃圾填埋场——肯尼亚内罗毕丹多拉垃圾填埋场采访。

带着护膝的可能是英姿飒爽的滑板少年也可能是长期跪地拍摄的体育记者

2008年9月9日,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李尕在大雨中的鸟巢采访北京残奥会。

2008年9月9日,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李尕在大雨中的鸟巢采访北京残奥会。

穿着“伪装服”的

可能不是野战队员

而是

采访大熊猫野化放归的记者

新华社记者薛玉斌穿着“伪装服”准备采访大熊猫野化放归。

新华社记者薛玉斌穿着“伪装服”准备采访大熊猫野化放归。

有时候

对工作过于投入

还会让他们陷入“囧”境

新华社记者陆波岸在拍摄渔民时不慎落水。

新华社记者陆波岸在拍摄渔民时不慎落水。

他们是镜头的主人

也是镜头里的常客

一不留神

奔跑的他们

也能成为别人镜头里的风景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顶着10级大风采访。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顶着10级大风采访。

无论在这个世界的哪个角落

你都能看到他们

新华社记者李京和一众非洲记者一起在肯尼亚蒙巴萨港采访。

新华社记者李京和一众非洲记者一起在肯尼亚蒙巴萨港采访。

录音笔、采访本

照相机、麦克风

是他们的标配

全景相机

无人机

是他们的“新式武器”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在调试遥控相机。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在调试遥控相机。

他们是观察者、记录者

也是参与者、建设者

他们肩负着向真相掘进的使命

每一笔都成了

历史的追光

时代的注脚

前行的基石

2018年3月20日,新华网记者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现场。新华网翟子赫摄

2018年3月20日,新华网记者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现场。新华网 翟子赫 摄

记者

记着初心

记着担当

记着坚守

2018年11月5日,新华社记者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现场采访。新华社记者单涛摄

2018年11月5日,新华社记者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现场采访。新华社记者 单涛 摄

今天

是进博会第四天

也是第19个记者节

国社的记者依然奋斗在第一线

2018年11月7日夜,新华社记者仍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新闻中心忙碌着。新华网 郭小天 摄

“当你看到我的时候

我在路上

当你看不到我的时候

新闻在路上”

向每一位奔波在路上的记者

致敬!

节日快乐!

责任编辑:吴金明

相关阅读:
怀柔:用好庭审廉政教育大课堂 张国华在上海参加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