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区慢行步道应选用透水材料铺装
都市消费晨报讯(记者康颢严)海绵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和水安全战略的综合规划,涉及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多个生态系统。《自治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在重点任务中,也对多方建设提出详细要求。
“海绵型建筑”让住宅区能“吸水”
《意见》指出,新建建筑和住宅小区要按照低影响开发要求规划建设雨水系统,因地制宜采取雨水渗滞、调蓄、净化、收集利用等措施,建设海绵型建筑与小区。绿化灌溉、道路浇洒等用水优先选择雨(雪)水,小区室外慢行步道、停车场、活动广场等应积极选用透水材料铺装。
城市既有建筑、老旧小区、低洼易涝区改造,要同步推进海绵城市技术应用和相应设施建设。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新建公共建筑,要建中水设施。
“海绵型城市道路”让道路能“吸水”
今后,各城市道路将改变快排、直排传统做法,变快速汇水为就地吸水,增强城市道路和广场对雨水的消纳功能。新建城镇道路的人行道应采用透水材料铺装,已建城市道路可通过路缘石改造、降低绿化带标高、增加植草沟等方式,提高吸纳能力。
“海绵型广场”让城市广场会“呼吸”
新建城市广场应因地制宜采用下沉式结构或配套建设雨水调蓄设施,最大程度利用雨水资源。城市老旧广场,按照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要求,有计划地实施海绵化改造。冬季应以人工除雪、机械除雪为主,减少使用融雪剂。
“海绵型公园绿地”让公园会“呼吸”
城市公园和绿地要结合周边水系、道路、市政设施等统筹开展竖向设计,在满足生态、景观、游憩、安全等功能的基础上,提高区域内雨(雪)水利用、调蓄能力。要因地制宜采用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下凹式绿地、植被缓冲带、生态堤岸等海绵设施,构建海绵型城市绿地系统,提升公园绿地对雨(雪)水的利用、调蓄净化能力。
在整体规划中,各地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确保雨水径流特征在新区开发建设前后大体一致。而老城区,结合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道路改造等,因地制宜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高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