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学位降级:高等教育“严进宽出”时代有望终结

原标题:学位降级:高等教育“严进宽出”时代有望终结

资料图

“本转专”的政策是教育部在加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政策下的必然趋势

现在的阶段已经不再适合严进宽出的模式了,专家预测,未来可能会变成宽进严出模式

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孟伟

“高考前努努力,上大学就轻松了!”大概每个高中老师都会以此来激励即将备战高考的学子。这个说法现在不成立了。

华中科技大学今年有18名学生因学分不达标从本科转为专科,其中11人已在6月按专科毕业。

此消息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还没上大学的已经瑟瑟发抖了”“这样挺好,可以督促大家学习,不然对不起家长交的学费”“规定不人性化,应该给他多次机会能够重复考或者重修,不致于直接读一个专科,毕竟高考也不容易”……

学校此行为是否合规?为何高校突然出重拳增加对大学生的管控?

统观教育部频频出台的政策,受访专家指出,高等教育“严进宽出”的时代似乎即将终结。

“本转专”的多年实践

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学院副院长杨晓非透露,此次因学习成绩不达标被“本转专”的学生在光电学院就占5名,其中3人已经于今年6月按专科毕业,另外2人专科在读。

据了解,光电学院是华中科大最热门、最大的学院,本科生有2600多人。该院高考录取分数线一直比较高,今年在湖北的录取分数比一本线高出139分。

杨晓非向媒体坦言,学生本科转专科最大的原因是沉迷网络游戏,学习上无法坚持,经过留级、休学后还是赶不上来。

一名华中科技大学的大三学生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支持学校的做法:“我觉得挺好,学校本来就是学习的地方,能筛出那些不想学习的人很正常。”他认为,学校的学科都是可以补考和重修的,“本转专”的学生基本上就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不过,很多舆论认为“本转专”对大学生太过严苛,甚至有网友质疑学校此举是否合乎规定。

也有在校大学生认为,985的本科学位直接降到专科,这个学历以后什么用都没有了,与其要一个专科毕业,不如退学重新高考,考一个普通本科。在不少人看来,学校不需要为将来的工作负责,没必要对学生提出这么严苛的要求。

其实,“本转专”的政策在华中科技大学并不是首次实施,在2008年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就对学分达不到一半应修学分的学生做“降级”处理,当年30名本科生降到大专。

早在2003年,海南大学就有23名学生由于试读不合格,难以达到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的学分,由本科降为高职(专科)。

惩罚也并非无章可寻,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出台的《普通本科生转专科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未达到培养计划总学分的3/4(二年级为2/3)者,给予黄牌警告;未达到培养计划总学分的2/3(二年级为1/2)者,给予红牌警告。凡得一次红牌,或两次黄牌警告者,转入专科,且不能再次转入本科,否则予以退学处理。

据媒体报道,在2017年至2018学年,华中科技大学有210人因学分偏低受到黄牌警告,共34人受到红牌警告。

北京大学在2016年至2017年也曾对“本科转专科”作出规定:“学满两年(含)以上,取得的必修课程学分数达到教学计划规定必修总学分数70%以上,经本人提出书面申请,主管领导审核同意,教育部批准,可按专科毕业离校,颁发专科毕业证书。”

2015年,清华大学也曾对“本科转专科”作出规定:学生因课程学习不合格导致一学期所取得学分低于12学分者,转入试读,保留学籍一年。试读期满,未达到解除试读学分要求者,转入专科学习或者退学;此外,因身体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学习者,可以申请转入专科学习。

然而在上述规定出台之前,2010年就已经有媒体报道过清华大学本科生拿专科学历的事情。“清华大学当时的这项规定还是非常人性化,学分不够本科毕业可以给专科毕业文凭。”拿着清华大学专科毕业证书的沈童(化名)曾分享过他的经历。

1998年,沈童以山东省理科标准分最高分的身份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读本科,可在进入大学后,沈童开始迷恋电脑和网络,大三时学分已经落下了很多,他选择休学一年并参与了在校学生创业团队。临近毕业时他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拿专科毕业证,二是拿肄业证。在沈童看来,肄业证不如专科毕业证,因为肄业证根本就不算毕业,专科毕业证至少说明他在清华大学毕业了。

沈童事件过后,很多人认为这是给学生的一条新出路:“本科降专科,听上去似乎很残酷,实际是学校重新给了考核不合格学生又一次上学机会。”

专注于教育领域研究的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傅添还向法治周末记者提及,“学位降级”这一做法在国外高校中很普遍。“当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学业不合格、或者没有通过博士资格考试时,有的高校就会给他改发一个硕士学位,当然前提是他符合了硕士的学位要求。”他认为,国外的经验已经证实这种做法不仅在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上是有效的,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是可行的。

一流本科教育政策下的必然趋势

“今天的博士不如5年前的硕士,5年前的硕士不如10年前的本科。”对于中国大学的教育质量,坊间流传着这样的评价。

前不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对本科生论文这种学生应付、老师对付、如同玩笑的毕业论文答辩非常痛心,大多数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几乎是“逗你玩”,应该取消。在他看来,本科论文低质、形式化严重,已经变得毫无意义,建议取消本科论文。这一建议得到了多位教授的支持。

2017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编纂的《中国教育科研参考》上发表题为《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命题的国际视野》的文章中,就指出了近年来高等学校“宽进宽出”的特点:“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各高校对于质量管控的底线呈现放松的迹象。”

文章显示,对比美国排名靠前的高校,我国高校毕业率普遍偏高,而且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之间的毕业率几乎没有差异。其中,根据对2004年至2014年的统计,我国普通本专科生的毕业率一直保持在96%至98%之间。学位授予率从87.85%不断攀升至97.79%,并在2011年前后一直与毕业率保持一致。

傅添向法治周末记者直言,曾经“严进宽出”的大学制度导致了高校里学风不正,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不仅让大学生在4年之内无法学习到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助长了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同时,学风不正也或多或少引起了“教风”不正,也挫伤了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但随着近半年的政策对高等教育质量把控的不断加码,似乎意味着大学教育“严进宽出”的现象,即将成为历史。

“现在大学里,有些学生醉生梦死,这样是不行的。”10月17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对媒体称,大学要合理“增负”,“增负”并非是增加课程的量,而是以提升学生质量为目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吴岩表示,每所大学抓本科教育质量的方式可以有所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适度增加学生不能按时毕业是应该的,本科生有一定的淘汰率也是必然。”吴岩甚至提出,本科生质量不行,研究生的质量也无法保证;大部分本科生是要就业的,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影响劳动者的素质,事关国家建设的人才质量需求。

吴岩对华中科技大学“本转专”的举动给予肯定,也提出了要对大学生合理“增负”的要求。其实,在华中科技大学“本转专”的消息被曝出之前,教育部对于高等教育以及大学生毕业的要求就已经开始提高。

8月和9月,教育部接连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新时代高教40条”),要求高校切实加强学习过程考核,明确提出,要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

6月21日,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就已经提出:“中国教育‘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应该扭转,对中小学生要有效‘减负’,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他指出,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立命之本、发展之本,要坚持以本为本,加强一流本科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立国就此现象向法治周末记者解读说,华中科技大学“本转专”的政策是教育部在加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政策下的必然趋势。

由于过去我国的高等教育属于入学率比较低的精英教育阶段,在2002年之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是采取严进宽出的模式,即便学生考试不及格会有补考,在毕业前对于不合格科目还有最后的补考机会。在2002年毛入学率首次达到16%,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直到今天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5.7%,即将步入普及化阶段(50%以上),这也就意味着在18至22岁的年轻人两人中就有一个人在大学读书。

“在这样的阶段已经不再适合严进宽出的模式了。对发达国家来说,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必然的举措。”李立国还预测,未来可能会变成宽进严出的这种模式,这样才能符合教育部提出的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要求。

同时,李立国还提出高等教育水平提高还需要国家制度的配套,建议我国学制要弹性化。他建议,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形式,例如,美国哈弗大学本科毕业率约为50%,大部分学生都是延后毕业。“有的学生在4年之内,比如说完成不了学业,可以适当延长学制,延长6年到8年,让学生把课程继续,完成学业。”

教师和高校同样要被“增负”

根据记者对教育部近日的政策梳理发现,为大学生“增负”不仅仅指为大学生增加课业压力,更包括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校的制度建设,未来将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提升。

傅添向法治周末记者分析说,各项政策出台的真正意义并不是为了刻意为难大学生,而是要大力加强本科教育的质量。他认为:“大学教师和高校同样要被‘增负’。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评定要有理有据,要科学化、客观化、标准化,以及要接受学校和社会的监督。”

近日,吴岩在解读“新时代高教40条”时也直指,给大学生合理“增负”不单单是指增学分、增课时、增作业、强调纪律约束性,更增加了对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要求。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深入思考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大学本科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

6月的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还特别强调教师的评价问题,他认为一些学校在评价教师时,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这样的“指挥棒”不利于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随即,9月2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并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

李立国也认为,既然高校开始对学生严格要求,那么从管理制度、教师教学水平、课程的设置上都要跟得上。他建议,考试内容和形式要科学化、规范化,要有一定的信度效度和科学性,建议对于考试内容建立题库减少出题的随意性。

同时,由于现在正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使得大量学生涌入高校,然而每个学生受教育的背景、家庭背景、学习基础都不相同,李立国建议高校加强人文关怀。“对某些课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院和老师应加强特殊措施,给予学生一定的补救措施,例如,加强考前辅导、让学生形成互助组等方式;还需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由于现在有很多聪敏、学习视野都不错的同学沉迷于电脑、游戏,对学习不上心,面对这样的情况学院及辅导老师应当给予思想辅导工作。”

李立国认为,使每个学生都最大可能完成学习任务,是改革的目标之一。

相关阅读:
六部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严禁让学生当众诉苦 东城“大部制”改革:街道变“买方市场”合乎民众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