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港珠澳大桥建设当了十年“参谋”
俯瞰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记者 郑宇 摄(本报资料图片)
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座全长55公里,其中包括29.6公里海中主体工程的大桥,创造了400多项专利、7项世界之最,被英国《卫报》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在港珠澳大桥官方给出的参建单位名录里,林同棪国际集团(下称林同棪国际)出现在设计及施工咨询一栏中。换句话说,这家中国总部位于重庆的公司,也为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立下了汗马功劳。
10月26日,重庆日报记者独家专访了林同棪国际中国公司的桥梁工程师陈晓虎,了解了10年来林同棪国际为港珠澳大桥建设服务的全过程。
给港珠澳大桥建设设置“起点”
提及桥梁修建,人们联想到的一般是设计、施工、业主等单位。而在多数大型工程中,建设方还会聘请一些设计及施工咨询单位,他们像“参谋”,为整个工程建言献策。
2008年,港珠澳大桥尚未动工建设,整个项目还处于规划阶段。那时,林同棪国际便以设计和施工咨询公司的身份加入到珠港澳大桥的修建团队中,成为大桥建设方的“参谋”之一。
“我们的第一个任务,便是树立标准。”陈晓虎说,4家设计与施工咨询机构,刚加入到港珠澳大桥的施工建设中,便需要为建设方拿出一个工程的基本原则。
据介绍,港珠澳大桥是一个大型工程,又涉及香港、珠海、澳门三地,有许多环节,建造方以前可能都没遇到过。如此一来,大桥从设计到施工,再到运营维护,可能都要突破以往“规则”。
“香港和澳门都是特别行政区,他们对桥梁的修建标准、规则、法律法规要求,有很多与内地是不一样的。这也使得在工程启动之初,三地对大桥的设计年限、交通功能、环境影响等要求均无统一标准。”陈晓虎说。
为此,林同棪国际查阅了大量资料,把其中适用于港珠澳大桥的筛选出来,以供后面整理汇编。“我们还把一些其他国家修建大型桥梁工程的经验做法进行了梳理,尽量做到全面、准确。”
2009年初,林同棪国际等4家咨询公司向港珠澳大桥建造方提交了大桥的设计施工基本原则,作为这一工程后期设计、施工、维护、运营的重要参考与基础标准。
“不是说我们编制的原则就是绝对的,比如大桥的设计单位可能会有更好的方案和想法。不过,建造方在后面的任何环节,都需要以我们几家咨询公司设置的原则为基础,其相应实施方案只能比原则标准更高。”陈晓虎称,由4家咨询公司制定的原则,就如同大桥建设的“起点”,一切皆由此开始。
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全过程
参与原则制定,拉开了林同棪国际服务港珠澳大桥建设10年的序幕。
“我们虽然是‘参谋’,却也要做很多实际工作。”陈晓虎说,港珠澳大桥每个阶段的建设,林同棪国际都参与其中。
比如在施工图阶段,林同棪国际要对自己负责区域的设计图纸进行审查质询。具体而言,便是根据设计的进展情况,对施工图进行平行核算、分析、审查,然后提出具体咨询意见,并与设计单位协商沟通,最终达成一致。
这些工作非常繁杂。以审查内容为例,林同棪国际需要就桥梁总体布置、主体结构、安全性、附属设施、施工方案、耐久性、生态及环境保护、工程预算及经济指标分析等多个方面进行审查。
再如在施工阶段,林同棪国际又要负责总体施工组织设计咨询、专项施工方案咨询、设计变更咨询、施工巡查、交工验收咨询等工作。
此外,林同棪国际还参与了港珠澳大桥专用设计、施工、质量检验评定、运营维护四部标准体系的咨询以及港珠澳大桥总体方案深化研究技术审查。
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服务港珠澳大桥建设10年间,林同棪国际与其他咨询公司一起,先后完成《港珠澳大桥项目设计指导准则》《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钢箱梁专题研究建议》《港珠澳大桥桥梁主体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标准》等数十件报告文件。
需要注意的是,咨询公司编制的众多文件中,有一份文件将伴随港珠澳大桥“一生”,那便是《港珠澳大桥专用营运及维护手册》。
“从最初规划环节开始,港珠澳大桥就与内地其他桥不一样。比如它的使用年限是120年,一般大桥使用年限只有100年。”陈晓虎称,基于各种原因,林同棪国际和其他咨询公司一起编制了《港珠澳大桥专用营运及维护手册》,从港珠澳大桥通车之日起,这份文件便正式生效,大桥所有维护及运营工作,都将以它为标准进行。
不仅是公司层面为港珠澳大桥服务10年,林同棪有些员工也将10年光阴献给了这座大桥。
“集团有位重庆籍的博士叫李放,从2008年起,就在港珠澳大桥项目现场。10年时间,他一直留守在现场,哪怕是春节等节假日回家探亲,也会接到各种电话,处理项目上的事。”陈晓虎说。
“重庆团队”正走向更多地方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是中国从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转变的标志。”陈晓虎称,10年虽长,但能参与到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见证中国桥梁建设水平的提升,也是林同棪国际的幸事。
值得一提的,本次林同棪国际参加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团队里,中国公司以两个团队为主,一个是广州团队,一个则是重庆团队。陈晓虎认为,重庆团队能够担此大任,与他们在重庆累积了大量关于桥梁的经验、技术有很大关系。
1994年,林同棪国际进入中国,选择重庆作为其在中国的第一个落户城市,并成立了中国公司,主要负责中国片区的业务。当时,重庆的桥梁也不算多,市民相对熟悉的是石板坡长江大桥、嘉陵江牛角沱大桥、石门大桥。2009年时,林同棪国际正式将重庆定为中国公司的总部。
菜园坝长江大桥,是林同棪国际在重庆设计的第一座桥。随后,林同棪国际在重庆相继设计了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千厮门大桥、东水门大桥等市民熟知的桥梁。千厮门大桥如今更与洪崖洞连为一片,成为重庆重要地标之一。“如果算上我们参与咨询的桥梁,重庆主城区的桥,超过一半都跟我们有关。”
“重庆是中国的‘桥都’,无论是桥梁数量还是建设水平,都在国内排得上号。”陈晓虎称,林同棪国际见证并参与了重庆桥梁的发展,也在此过程中,逐步壮大成熟起来。比如,在设计菜园坝长江大桥时,主要负责的是林同棪国际的国外团队,而在设计千厮门大桥、东水门大桥时,负责团队则以重庆团队为主。“现在郭家沱大桥也是我们负责,其团队全部是重庆团队了。”
如今,林同棪国际的重庆团队,正在走向全国,乃至走向世界。
“比如在深圳,重庆团队成功竞标到城市主干道绿梓大道的快速化改造工程。”陈晓虎称,该工程地形复杂并要求快速化工业化施工,重庆团队则发挥了长期研究山水重庆复杂地势条件下方案优势,得到深圳业主和政府管理部门高度肯定。
陈晓虎还称,此前新加坡方面也主动找到了重庆团队,希望他们能发挥在桥梁修建上的技术优势,帮助新加坡攻克桥梁设计建设方面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