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雪泥鸿爪忆金庸:一百年后还会有人读他的书
新华社杭州10月31日电(记者魏董华 冯源 朱涵)一支笔写武侠,纵横天下;一支笔论时局,享誉香江。10月30日,作家金庸传奇谢幕,如同他家乡的“海宁潮”一般,来潮时“势若万马奔腾,奋蹄疾驰”,退潮后“塘上退得干干净净”。
31日凌晨,在一个同好交流微信群里,27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武侠迷商量集资为先生送一束花。相距最近的嘉兴游先生“领命”在清晨买了束黄白菊,送到金庸在杭州的云松书舍。
云松书舍是杭州市政府出地,金庸出资而建。1996年建成后,金庸觉得书舍建在西子湖畔,不应由他一人独享,应公诸同好,让大众都能分享美景,遂无偿将书舍捐赠给杭州市。
40多岁的熊志梅始终不愿相信先生的离去。她向公司请了半天假,独自前来这座她时常会去的书舍,“想与先生道个别。”
书舍里有一条走廊,一路都是金庸15本著作的刻画装饰。“秋天来书舍,闻着桂花香品茶看书,这是先生留给我们修身养性的地方。”熊志梅说。
杭州是金庸最喜欢也最向往的城市。何春晖在金庸担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期间一直担任他的助理。“每谈起杭州他都流露出不舍。”屡次出现在小说中的杭州西湖便是佐证。
曾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的张浚生与金庸是30多年的至交好友。他生前曾说,金庸之所以欣然允诺出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除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还有桑梓之情。
故乡无时不在金庸心中。
金庸本名查良镛,出生于地处钱塘江北岸的浙江海宁,查氏是这里的大族。这个滨海小县自古以来人文鼎盛,被誉为“文化之邦,藏书之府”。金庸在这里度过了飘逸着书香的童年。
据当地老人回忆,金庸的出生地袁花镇距离观潮胜地盐官镇相去不过十几里。幼时的金庸几乎每年都要跟随母亲去看潮,还在石塘边露营,半夜里瞧着滚滚怒潮。
在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里,金庸描述了“十万军声半夜潮”的奇观。
袁花镇的金庸故居成了无数金庸武侠迷们的“朝圣之地”。“每一个少年心中都住了一个武侠梦。”读书时,崔彧曾多次和友人造访金庸故居。
在北京,只要有人问及家乡何处,31岁的崔彧都会自豪地说是浙江海宁。“很多人会马上会接一句,那是武侠大家金庸的家乡。”他说。
崔彧读高二时,金庸受邀回到母校嘉兴市第一中学,几百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金庸用一种颇有武侠气的方式开场:我是你们的大师兄,有人问我是什么门派,我说我是嘉兴中学派。
崔彧说,我一直记得金庸先生的话:人的一生中一定会遇到一些艰难困苦,养成读书的习惯,以后在寂寞、疲倦时,读书会帮助你解决问题。
在网络上,有人评价金庸,说他两手写文章:一手写武侠,一手写社评。在现实世界和虚拟的江湖间纵横自如。
网络上有个帖子,关于金庸小说中那些打动人的细节。有人说是《倚天屠龙记》的结尾:“张三丰瞧着郭襄的遗书,眼前似乎又看到了那个明慧潇洒的少女,可是,那是一百年前的事了”。
金庸逝世之日,有网友跑去帖子下面留言:一百年后,还会有人读他的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