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50年以上历史的老旧房屋是否一定不能拆?老城厢的居民何时能彻底告别马桶?

原标题:50年以上历史的老旧房屋是否一定不能拆?老城厢的居民何时能彻底告别马桶?

摘要:旧区改造工作要做到“能留尽留,能改则改,该拆快拆”。

昨天,市政协开展“加快推进旧区改造,着力改善市民群众居住条件”专题年末视察。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随着大拆大建传统思路被城市有机更新的理念替代,旧区改造工作也面临着新的要求,为此,委员们走访杨浦区方子桥旧改基地,了解旧改工作情况,积极建言献策。

“留改拆”要明确评估机制

虽然已多次走访旧区,来到被称为方子桥的杨浦区大桥街道113、115街坊,不少委员仍为眼前的景象感到揪心。这片面积超过7.4万平方米的土地上,生活着2654户居民,建筑规模大,私房占比高,违法乱搭现象严重,由此也带来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多等问题,居民居住条件与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该地区也被杨浦区列为今年启动的最大旧改基地。

不久前的11月23日,是方子桥“二次征询”正式签约的第一天,两个街坊签约率均达到补偿协议生效比例。方子桥基地的征收成功,意味着杨浦区今年5000户的旧改征收任务提前完成。

“相信方子桥的居民们很快就能过上更美好的日子了!”在委员们看来,旧区和旧住房改造涉及民生改善,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文化传承和城市公共安全,应当高度重视、加快推进。

视察过程中,委员们纷纷建议,旧区改造工作要做到“能留尽留,能改则改,该拆快拆”。在保护好历史风貌的基础上,也要制定明晰的评估标准,明确什么样的房子该留,什么样的则该拆。

“有人担心,如果拆了老房子,是不是就成了‘历史的罪人’。我听到有一种说法,有50年以上历史的建筑就作为文物,不能拆了。”王洁委员对仅以年限评价房屋价值的方式提出了质疑,在她看来,对于历史风貌的保护不能搞“形式主义”:“如果房屋没有历史故事,如果房屋真的快要塌了,未必需要保留。”

“杨浦有很多‘工人新村’,那些都是历史的记忆。”马驰委员指出,有计划、有目标地保留一些如“工人新村”之类的老建筑,保持它们的基本风貌,可以帮助我们铭记历史,丰富上海作为“人文之城”的文化底蕴。“至于是不是50年以上的老房子都要留,要打一个问号。留与不留,需要确立明晰标准,认真进行评估。”

作为建筑行业业内人士,王洁表示,相比拆房,留房从实施难度到开销都要更大,如果花大成本对房屋进行保留、改造后,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对这些房屋的保留就应当抱有审慎态度。

聚焦民生改善啃下“硬骨头”

杨浦区是二级以下旧里最多的中心城区之一,“从杨浦大桥上望下去,一大片一大片都是老房子。”作为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杨浦区有大量沿江而建的老厂房,产业工人们邻厂而居,遗留下来的旧住房占到了全区旧里总量的85%以上。这些产业工人自建的私房,普遍房屋质量较差,结构上则没有单独的厨卫设施。

今年,市政府明确要完成4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实施300万平方米旧住房综合改造,修缮保护100万平方米各类里弄房屋。按照“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总体要求,截至9月底,本市已完成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25.3万平方米,惠及1.1万户居民,预计能够完成全年任务,旧住房综合改造与里弄房屋修缮保护完成数量都已超过全年目标。

“但同时应该看到,旧区改造的任务依然繁重。”有委员指出,截至2017年底,全市中心城区仍有尚未启动改造的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房屋270多万平方米,还有17万多户居民居住条件困难无卫生设施。“这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体现,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这块短板必须补上。”

“到去年年底,全市还有33万只马桶,其中二级以下旧里17.8万只,老旧小区也有15.5万只。”

陆月星委员认为,马桶是民生的“标志物”,如果到2035年上海还有这么多马桶,实在是“说不过去”。他建议,要聚焦这一民生关切,凝聚各方力量,让居住环境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啃下“硬骨头”。

据了解,接下来,本市还将以解决实际居住困难为出发点,全力完成二级旧里以下旧区改造任务目标,推进旧住房综合改造,保护利用好历史建筑与历史风貌。

栏目主编:张骏文字编辑:吴頔题图来源:视觉中国图片编辑:曹立媛

相关阅读:
“健康广西”建设提升壮乡群众医疗获得感 习近平抵达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并对阿根廷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