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风雨人生 “大侠”金庸成长路

原标题:风雨人生 “大侠”金庸成长路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正是这一本本的小说,奠定了金庸一代武侠小说泰斗的地位,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让我们通过一个短片,回顾一下“大侠”金庸的风雨人生。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生于浙江省海宁市,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1946年秋,金庸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1948年移居香港,1955年,在《大公报》成为专栏作家,并首次以“金庸”为笔名,创作出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在《新晚报》连载后,大受欢迎。其实,小说《书剑恩仇录》中很多情节的创作,和金庸在浙江海宁的童年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

金庸(2003年采访):《书剑恩仇录》讲到乾隆皇帝,讲到陈家洛,都是以海宁为背景,以海宁和杭州为背景,讲到海宁,一定要讲钱江潮,讲到皇帝和陈家洛在海塘边看潮,所以我在写《书剑恩仇录》(中的潮水),就是我小时候的印象,再加以文字上的精炼和美化。

在《书剑恩仇录》大获成功后,金庸又接着在1956年和1957年分别创作出《碧血剑》和《射雕英雄传》,此后,《雪山飞狐》《神雕侠侣》《天龙八部》等作品一部部横空出世,整个六十年代,金庸的创作达到顶峰,10年间共创作出了9部武侠小说。1972年,金庸完成《鹿鼎记》后,宣布封笔,至此共创作了15部武侠小说,读者遍及全球。虽然大获成功,但是谈起武侠小说的创作,金庸曾经表示,自己在小说创作上花的时间太多,耽误了他做学问,甚至有点后悔。

金庸(2003年采访):写小说、办报纸,不过是有一笔钱,可以够我现在生活了,但是我自己希望可以有很好的学问,这个时间处理得不好。后悔,应该多一点时间做学问,写小说娱乐人家,做学问自己得益的。

尽管金庸在17年间创作了15部武侠小说后就封笔,再未进行新的创作,但是他的这些小说却风靡全球,已经无法统计到底出版了多少次,而根据这些小说拍成的电影、电视剧更是版本众多,影响深远,江湖和侠义甚至成为华人社会中共通的话题。有人用一副对联概括了金庸的作品:“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该幅对联就是用金庸的14部中长篇武侠小说书名的第一字组成的。

金庸(2003年采访):我希望百年之后,还能看金庸小说,不要电脑什么,把这些小说赶掉了,我想世界上只要还有小说,大概中国人还会看金庸小说,我希望再有50年、60年,有人来看,我觉得很满意了。

相关阅读:
大兴麋鹿正式申报冬奥吉祥物 香港武侠小说泰斗金庸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