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央视财经评论丨多地亮出“首罚”,剑指垃圾分类!变废为宝,还需三方发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消费水平大幅提高,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垃圾分类分为四个环节: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其中分类投放作为第一环节至关重要。
近期,北京东城区对一家餐饮企业没有按要求做到垃圾分类,开出罚单,这是东城区全面推行垃圾分类以来开出的首张罚单,日前,厦门、广州黄埔区等地也相继开出首张罚单。推行垃圾分类,多地开出罚单,强化垃圾重要性在哪里?难点在哪?如何深入推进?10月29日晚,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宏山和财经评论员万喆,做客《央视财经评论》演播室,进行解析。
垃圾分类 难在哪里?
杨宏山:垃圾分类 处理是短板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杨宏山:垃圾分类,对家庭来讲是一个小问题,但对于城市来讲是一个大问题,生活垃圾快速增多的情况在很多大中城市普遍存在,必须要解决。过去垃圾分类已经喊了多年,但效果并不显著,因为垃圾分类是一个链条,先是垃圾的投放,然后是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如果垃圾的处理环节不能有效跟上,分类本身的效果就会打折扣,所以垃圾分类的关键是处理,而处理是现在的短板,这方面亟待跟上。
万喆:该罚的不只是终端个体 循环再利用需要提升效益
财经评论员 万喆:垃圾分类是循环经济中重要的一部分,业界称垃圾是被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循环经济有一部分是要焚烧,焚烧可以产生能源用于发电,另外一部分可以回收,这一部分回收资源又被再利用了这才叫循环经济。终端个体如果能够很好地进行垃圾分类,实际上就降低了最开始搜集这些东西的成本,垃圾填埋堆成山,说明循环经济的目的没有达到,在这种情况下,该被罚的仅仅是终端个体吗?
新闻链接:2017年3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部署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创造优良人居环境。《方案》提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要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在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垃圾分类 如何变废为宝?
杨宏山:垃圾要减量 财政要增量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杨宏山:垃圾处理分类的问题,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在垃圾的收集处理中,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合作,一方面个人要进行分类,第二个方面企业要进行运作,第三个方面政府财政要进行相应的支持和补贴。
万喆:社会 企业 政府三方要共同发力
财经评论员 万喆:垃圾分类是一个经济现象,而且也要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日本在上个世纪70年代工业化进程达到了一个顶峰的时候就发现污染比较严重,所以后来通过立法加以约束。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阶段,要政府、企业、个人三方一起合力、协同推进。比如,现在生活中快递是一个较大的产生垃圾的行业,去年主管部门对此提出了要求,有一些快递公司也在响应,这是三方的共识,在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技术方面都有支撑后进一步来推进。
垃圾分类 如何再提速?
杨宏山:运用经济手段 从大城市核心区域试点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杨宏山:奖和罚作为一个引导机制可以,但要树立垃圾分类的意识,需要在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核心区实行经济杠杆来调节和引导。生活垃圾在大城市功能核心区的压力是最大的,因为这个地方人口最密集,而且对环境的要求品质最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试点引入市场机制,也就是垃圾收费的机制。
万喆:做好垃圾分类 要做到便利化 精细化 经济化 科技化
财经评论员 万喆:垃圾分类要做到便利化、精细化、经济化、科技化。①普通人知道分类垃圾在哪投放,这就是便利化;②精细化就是让大家知道怎么分类;③经济化就是罚的同时还能让相关企业从中得到收益;④科技化就是最后的处理是不是真的能够资源化和无害化。
杨宏山:垃圾分类需要引入企业化运作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杨宏山:垃圾分类需要引入企业化运作机制,光靠家庭习惯和相关部门的投入还不够。垃圾减量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化的运作,包括政府的支持、采取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合作运作方式,促进垃圾分类并可持续运作,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运行和保障机制。
责任编辑:余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