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科学界“最强大脑”在此激荡脑力——写在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海·滴水湖)举行之际

原标题:科学界“最强大脑”在此激荡脑力——写在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海·滴水湖)举行之际

1865年,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发明雷管炸药时,一定没想到30年后他在遗嘱中设立的诺贝尔奖,会成为人类追求科学真理路上最高的那座灯塔;1937年,艾伦·图灵在论文中首次将纯数学的符号逻辑与实体世界建立联系时,也不会想到13年后他在另一篇论文中提出的“计算机与智能”,将改变人类科学技术的演进历程。

积淀、碰撞、迸发,尖端科学的突破历来在惊喜中带着必然。今天,包括26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37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和17位中国两院院士、18位中外杰出青年科学家齐聚上海,共同参与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论坛举办地就在临港滴水湖畔。

滴水湖,正圆形,总面积约556万平方米,其设计构思独特,“一滴来自天上的水滴,落入大海,泛起层层涟漪,水滴落入处形成湖面”。

富有意味的是,此次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与滴水湖的意象“不谋而合”——聚滴水之力,汇百智江河。顶尖科学家们汇聚在此,将开展最顶级脑力激荡,探寻前所未有的技术策源。正在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上海,已经准备好开启这趟充满未知与冒险的旅程。

汇聚

2015年10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医学奖,改写了诺贝尔科学类奖无中国人获奖的记录。随后的一次演讲中,屠呦呦将青蒿素的发现比喻为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而此时的中国也正开始期待,谁将是下一位带给世界礼物的中国人?

指针拨向今年4月,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迈克尔·莱维特来到上海,这位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还有另一个特殊身份,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此次上海之行,让本就熟悉中国科学界的莱维特有了新认识,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城市,正越来越重视基础研究。而基础研究,正是创新策源的根基。

莱维特的感受并非空穴来风。就在他与上海市领导进行交流的几天之后,中国迄今为止投资最大、建设周期最长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在上海张江科学城开工建设,与之为邻的正是2009年投入使用的中国大陆第一台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装置“上海光源”。

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超算中心和蛋白质中心……“大国重器”纷纷落子上海,背后更是上海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为中国下好科技“先手棋”、闯荡“无人区”的主动选择。

吸引这些世界科学界“最强大脑”来到上海的,还有这座城市愈发令人瞩目的基础科研投入。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邀请科学家们前来上海时,许多人都注意到上海2015年提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时,已经将成为全球原创技术和高新科技产业策源地作为重中之重,这一点令科学家们倍感欣喜。此外,上海不断更新调整的科技人才政策、高度法治化的社会运行机制,都使上海成为这场科技盛会最理想的举办地。

有资料统计,目前全球最顶尖的自然科学家约100余人,其中还能经历远距离飞行、有产业化背景的大约有50人。而今,他们中的“父子诺奖得主”之一罗杰·科恩伯格、“夫妇诺奖得主”爱德华·莫索尔和梅·布里特·莫索尔、“师生诺奖得主”戴维·格罗斯和弗兰克·维尔泽克皆已齐聚上海。

人们期待,借助科学家们的高密度集聚,能形成脑力激荡,在上海产生更多新思想和新想象。人们更期待,诺奖得主们对知识产权、发明专利、实验室技术的分享,能与中国广阔的市场需求相衔接,为中国未来的技术孵化和技术转移提供样本。

激荡

去年,莱维特在复旦大学展开了一场主题为“生命因科学而美好”的演讲,台下的观众大多是“95后”的在校学生。当听闻台下的年轻听众们不仅来自物理学、化学等自然学科专业,还有不少历史、社会学这样的人文社科专业学生,这位诺奖得主脸上的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青年、跨界、未来,其中蕴含的关系正是如今世界科学界关注的首要趋势。作为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参与人数最多的科技盛会,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海·滴水湖)的规模与规格仅次于瑞典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与德国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为亚洲之最。而让高度浓缩的智慧“流动”起来的,恰恰是跨界、连结和交叉。

事实上,让科学家们最为在意的并非论坛的“高规格”,而是高规格之下将进行哪些智慧碰撞。“有位诺奖得主接到邀请后,与我们协会的罗杰·科恩伯格主席来回通信了28封邮件,直到明确大会的议题、办会意图、自己的演讲内容、讨论主题后才郑重答应来到上海。”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秘书长王侯告诉记者。

对于首次来到上海的科学家,自己的研究将在这座陌生又新鲜的城市获取哪些回应令他们兴奋。对于已经熟悉中国的科学家们来说,来自中国年轻科学家们的挑战甚至交锋更令他们期待。

在大会最后一天,将举行世界顶尖青年科学家论坛,中国优秀青年科学家将与世界顶尖科学家进行零距离对话,通过“1至2名诺奖得主+8至10名青年科学家”为一组的方式分两队展开辩论交锋。

让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展开实实在在的思想激荡,在原创的源头聚焦“0到1”的突破,这不仅是37位顶尖科学家聚集到滴水湖畔的期望,更是上海建设成为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源动力。

科学家们有多期待在上海的这场“脑力激荡”?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朱棣文这样向主办方描述:“如果现场有年轻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我无法回答的问题,这将是我终身难忘的时刻。”

这也许会是大会最闪耀的一刻。

奔流

上海是海派文化的摇篮、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重镇。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岳阳路上的“院士公寓”到如今规划面积达94平方公里的张江科学城,再到上海面向未来的战略空间临港,上海科创引力不断聚合、辐射半径不断扩大。崇尚科学精神、尊重科学研究的氛围正在黄浦江两岸奔腾流淌。

今年诺贝尔医学奖揭晓时,人们发现两位获奖者詹姆斯·艾利森和本庶佑在2016年就曾同时获得首届“复旦-中植科学奖”,而该奖项2017年的得主雷纳·韦斯、基普·索恩和巴里·巴里什1个月后就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事实上,对国际科学界的洞悉不仅在高校。今年,历史悠久的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迎来而立之年,翻看历年参会企业家名单,来自全球顶尖科技研发企业的嘉宾每一年都数量可观。巧合的是,今年还是被誉为“科技达沃斯”的浦江创新论坛举办第十年。再看看今年6月刚刚公布的新一届上海市决咨委阵容,来自经济和科技创新领域的委员占了多数。

而今,当人们提及浦东陆家嘴除了摩天大楼还有什么“好玩的”“好看的”,不少上海的小朋友会抢先一步告诉你,“东方明珠旁边有一座海洋水族馆,非常美。”每到寒暑假,“老资格”的上海科技馆和“新开业”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就准时开启“爆满”模式,辰山植物园、上海植物园、上海昆虫博物馆等科普教育基地在祖国未来一代之中同样人气高涨——当一座城市从顶层设计到年幼的孩童都将科学视为珍宝,尊重原创、尊重科学的精神势必在此得以保留和传承。

2001年诺奖百年大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17年后,诺奖得主和其他顶尖的科学家们从这座“木头岛”之城来到上海,所有人都在期待,人类文明的闪光点闪耀滴水湖,交织成科学与生命共同绚烂的华彩乐章,奔流向海。

相关阅读:
海关总署主动清退500万元 为啥?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庆祝建校6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