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从音乐会版到舞台版原创歌剧《晨钟》表现力更有提升 英雄史诗传递打动人心的情感

原标题:从音乐会版到舞台版原创歌剧《晨钟》表现力更有提升 英雄史诗传递打动人心的情感

一部歌剧在舞台上的诞生,总是要经历漫长的等待。上海歌剧院原创歌剧《晨钟》,聚焦李大钊在短暂的人生中,如何坚持探寻真理,为唤醒民众撞响“晨钟”。经历两年筹备,这部作品将在11月2日在上海大剧院首演,为第20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再添本土原创的力量。

今年5月,《晨钟》音乐会版本率先上演,《我心中嘹亮的号角》等咏叹调赢得了观众的称赞。音乐会版演出后,剧作家罗怀臻、音乐学者杨燕迪、戏剧评论家荣广润等专家对《晨钟》进行了“会诊”,进一步修改打磨。如今,《晨钟》正在昆山保利大剧院进行紧张的合成联排,为舞台版做最后的准备。从音乐会版到舞台版,《晨钟》经历了哪些蜕变?

舞台营造风起云涌的时代

导演胡宗琪已在昆山保利大剧院驻扎了好几天,对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布景、装置、灯光、道具均已完整呈现在舞台上,但在联排之前,舞美设计黄楷夫还在不断调整布景位置。

舞台上最引人瞩目的,是正上方倒挂着的一尊巨型石狮。黄楷夫解释说,石狮子是封建专制的象征,石狮子两侧的石墙,则是对极权的维护。无论是墙还是地面,都被黄楷夫设计成了倾斜的。“这是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也是黎明来临前最黑暗的时刻,我们用灯光和布景营造出风起云涌的混沌感和黑暗中的压迫感,寓意着一切都是摇摇欲坠的。”随着剧情的推进,城墙逐渐展开,在舞台中心形成一个巨大的“V”字,象征着victory(胜利)的到来。倒挂在舞台上的石狮子也将崩塌粉碎,象征着对旧制度强有力的冲破。合成联排时间紧迫,上海歌剧院的灯光师张顺昌早早做好功课,带着徒弟刘沈辉,仅用了十个小时就完成了对光,加快了进度。

指挥家张国勇说,歌剧之所以被称作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因为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既要让观众感到听觉上的满足,也要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晨钟》从音乐会版到舞台版,不仅仅音乐经过修改打磨变得更加丰满、衔接更加流畅,更因为舞台、灯光等元素的加入,使整体艺术表现力有了巨大的提升。

青年演员越来越“入戏”

在《晨钟》里扮演李大钊的,是上海歌剧院青年歌唱家于浩磊。对他来说最大的难点在于对角色内心深处的理解和剖析。在舞台上一次次的排练和私下里一次次的讨论,让他逐渐对李大钊这个人物有了新的认识。“李大钊做了身处那个时代的知识青年最勇敢的决定。他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影响了自己所在的时代和社会,更重要的是,他坚定的信仰,对于我们这一代人甚至未来的年轻人来说,都是一种有力的指引。”和于浩磊一样,扮演《晨钟》其他主要角色的演员徐晓英、郑瑶、陈朝宾等,都是80后青年演员。在近三个月的排练中,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看到了他们的成长。从音乐会版到舞台版,演员们越来越“入戏”,在舞台上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传递打动人心的情感。

在许忠看来,李大钊的故事,也许话剧可以讲得更清楚,但他相信,音乐是表达情感最好的方式,“作曲家许舒亚说首演不是终点,一部歌剧要成为经典,必须反复接受观众的检验,我希望通过我们不断地修改打磨,能让《晨钟》成为一部可被传唱的中国歌剧。”

相关阅读:
李强主持城市保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 特殊关头拿出特殊精神 坚决打好硬仗 以电影的方式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 上海出品昆曲电影《景阳钟》东京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