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财办原副主任杨伟民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的这8条经验|新京报财讯
新京报快讯(记者侯润芳)在今日举行的“中国改革开放40年:进程、展望及对东亚区域的影响”高层论坛上,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在演讲中表示,中国的改革之箭已经发出,是不可能再收回了,今后要做的就是如何设立更准、更深,开放的大门已经打开,也不能再关了,今后要做的就是如何越开越大。
杨伟民还总结、概括了改革开放40年的8条经验,以下是杨伟民演讲原文:
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出发点,也是改革开放取得突破的首要的思想方法。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发表了一个著名的讲话,叫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他这个讲话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准备,统一了思想。之后每一次的思想解放都成为改革开放的一个新起点,推动改革不断在深化。比如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世纪之交加入了WTO,中国经济全面融入的世界经济,全球经济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重新定义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等等,这些都是解放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成果。
正如我们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那样,解放思想是首要的,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到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
现在的改革,大家说改革有些落地难,见效慢,我个人认为主要也还在于我们的思想解放还不够,所以必须进一步的推动思想的解放,才能够解放生产要素,解放生产力。这是第一个经验。
第二,遵循规律,把握国情。中国始终坚持正确处理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说遵循规律和符合国情的关系。比如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把握这一关系的典范,社会主义是特殊性,市场经济是一般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否定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讲到的那样,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所以中国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要遵循这条规律。今后的改革当中,我们既不能忘掉国情,更不能够不守规律。
第三,明确改革检验标准。邓小平在1992年著名的南巡谈话当中,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改革标准,即判断我国改革开放得失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这是生产力标准,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要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个标准和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思想上一脉相承。改革成效的判断不是以出台多少文件为标准,而是确确实实促进了发展,改善了民生。
我们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当中提出,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进展,现在离2020年还有两年多时间,按照上述标准,完成改革任务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所以必须加大力度,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确定的改革任务。
第四,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也是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原则的一个必然选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我们在改革上,总体上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的,因为那个时候的突出问题是发展的快慢问题,现在经济发展更突出的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另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也有待于其他领域的改革突破,同时中国的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变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我们现在要推进的改革是一个全面深化改革。同时,仍然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经济体制改革要出题目,其他方面的改革配套推进。
第五,产权制度和市场化改革,中国的改革一直都是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展开的,因为产权激励是最大的激励,改革就是要建立一个激励机制。产权明确了,生产者就会优化要素组合,把蛋糕做大,比如说我们的承包制,就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所有权仍然是集体的,但是承包权是农村农民家庭的。国有企业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也是一种产权制度的改革。经济发展就是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市场经济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所以必须推进市场化的改革。同时,产权制度改革和市场化改革,必须要同步,因为产权明晰了,资源才能够流动,才有市场交易,市场才能决定资源配置。反过来,如果产权清晰了,但政府仍过度干预市场,也不会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也不会提高全要素生产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映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这是我们下一步改革的一些目标。
第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过去我们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改革开放以后,先后允许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十四五”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纳入《宪法》,十六大提出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两个不可侵犯,也就是说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同时也讲到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现在这些改革措施、举措落实的还不到位,当前经济发展当中预期不稳等问题,有些源于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所以必须在下一步改革当中着力去解决。
第七,顶层设计,基层创新,改革既要加强领导,把握大方向,也要发挥基层的首创精神。每次改革的重要关口,中央都出台了重大的改革决定,明确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之上,涉及面广的领域应该由跨部门的改革小组制定顶层设计的改革方案,报中央审定后执行,并且要一竿子插到底,有关部门各级行政区没有必要层层制定实施方案。
顶层设计其实也不能泛化,有些领域不需要顶层设计,中央大政方针明确以后,基层可以有改革的自主权。先试点后推广是我国改革的一个成功经验,但也不要泛化,对方向明确,没有争议的改革就没有必要搞试点,也更不应该由部门来审定这种改革的试点方案,有的改革是建立新制度,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发文件,有的改革是破除旧体制,这就需要废止文件,有的改革一个案例胜过一沓文件,可以采取推广案例的方式,只要按这些案例改革就可以了。总之落实中央改革决定,需要发挥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不能够谨小慎微,裹足不前,什么也不敢干,不敢试。
第八,也是最后一个,坚持党对改革的领导,40年的改革进程一直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进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基本上每五年都专门制定一个指导改革的一个顶层设计文件,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等等,都做出了指导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此外中央专门成立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加强对改革的领导等等,这些只是党领导改革的一个部分。
党的领导使中国的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在前进,今后的改革当中我们仍然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改革的领导。
责任编辑: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