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关注金融国资“明白账”|一些地方金融国资管理部门盲目追求大规模、全牌照
新京报快讯(记者王姝)24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主任史耀斌作“关于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时表示,金融资产管理存在“金融企业国有资本经营绩效评价机制不够科学”问题,不少金融机构甚至一些地方金融国资管理部门都在盲目追求大规模、全牌照。
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2018年监督工作计划安排,本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全口径”国有资产报告和2017年度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的专项报告。此系建国以来首次晒出“全口径”国资的“家底”。史耀斌表示,为了做好这次审议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全国人大财经委此前开展了相关调研,形成了“关于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史耀斌称,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取得重大成就,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资产布局有序调整,资产管理逐步规范,国有金融企业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对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保障国家金融安全、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过,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金融企业国有资本经营绩效评价机制不够科学”。“目前,财政部对商业性金融企业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分别制定了绩效评价办法,但仍没有很好解决商业性金融企业开展政策性业务的绩效评价问题,没有完全做到经营性职能和政策性职能各归其位、有效衔接”。
一些金融机构通过信托等多重包装、多层嵌套
他表示,“从经营性职能评价看,虽然已经有了盈利能力、经济增长、资产质量和偿付能力等四个维度的评价体系,但实践中规模类、速度类指标较多,质量类、效益类指标较少。由于考核结果又直接与企业薪酬水平相联,导致金融企业经营管理仍然存在重规模利润轻风险管控、重发展轻合规的现象,不利于引导企业做优做强”。
调研还发现,不少金融机构甚至一些地方金融国资管理部门都在盲目追求大规模、全牌照。
比如有的资产管理公司原本定位在处理坏账和不良资产,现在实际上成为金融控股公司,不仅没有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还带来偏离主业、恶性竞争等问题,形成大量潜在风险。对规模和速度的盲目追求,还导致以创新为名的金融资产管理等业务无序发展。大量资金违规进入股市、债市或者以各种资产管理业务的形式套取高回报,不仅挤压了实体经济的资金来源,一些金融机构还通过信托、基金、保险、券商等多重包装、多层嵌套赚取额外收益,进一步推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银行基层对小微企业存在恐贷惧贷情绪
“从政策性职能评价看,对于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小微企业等要求还缺乏全面精确的统计口径和完整有效的评价机制”,史耀斌说,调研中,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多选择各自相对投入较大的行业举例说明,有的只有具体数额、没有增长比例,有的只有增长比例、没有具体数额。有的监管部门明确指出,一些金融机构存在贷款结构失衡、信贷指标未达到监管要求等问题。实践中也往往通过下达规模类、速度类指标来要求,而这些指标不能完全适应政策性考核要求,也难以真正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等功能和作用。
他表示,“从调研情况看,由于贷款规模、不良率等缺乏分类考核指标,银行基层对处于产业链末端的小微企业存在恐贷惧贷情绪,认为其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期,经营困难加重,坏账风险上升,融资总体风险在加大。这也是造成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重要原因”。
编辑:刘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