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门外汉”到技术创新的“领头雁”
郭平牯常年奋战在药品制造生产一线。记者 周尤 实习生 刘旖旎 摄
他扎根中医药行业20多年,通过不断学习钻研,从一名非中医药学专业人员变成了如今的药用水蛭专家,其主导开发的脉血康系列产品在为众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治疗病痛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重庆多普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郭平牯。
从“门外汉”到职业药师
1998年,郭平牯从四川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进入太极集团重庆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上班。虽然当时郭平牯在制药厂从事的是管理工作,但郭平牯仍利用上班时间,把自己“泡”在车间、库房、实验室,认真学习每一样中药材的名字、味道、外形、功效等基本知识。一年后,他记住了200多种药品的名称及功能。
“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郭平牯时常这样告诫自己,他不仅在上班时虚心向车间技术工人学习现场操作,积累实践经验,下班回家后,也常常废寝忘食的学习,夯实理论知识基础。通过3年的学习,郭平牯终于在2001年考取了中药专业的执业药师证,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专家骨干,并先后担任了公司质量部长、车间主任、生产技术部长等职务。
机会只垂青每天努力的人。2011年初,重庆多普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具备丰富制药经验的郭平牯成为首要人选。2011年3月,郭平牯进入多普泰工作。
做技术创新“领头雁”
“刚进入多普泰公司时,我发现脉血康系列产品的生产技术比较传统和落后。2014年到2016年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和团队一直在改进这项技术。”郭平牯介绍,在脉血康产品以前的生产过程中,有一个药物干燥环节采用的是静态干燥技术,存在药物无法均匀受热等问题,影响了药物质量。对此,郭平牯深入研究了脉血康系列产品的制作工艺,提出了“低温连续动态干燥法”,通过低温,让药物缓慢、均匀受热,并保留了产品原有的物料性质和良好外观,满足了热敏性物料的加工要求。
“这项技术应用后,制药的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成本降低了20%,而且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药物原材料的活性成分和药物成品的疗效。”郭平牯自豪地说,低温连续动态干燥法的成功应用,让他更加坚定了用创新技术助推多普泰公司发展的决心。
此后,郭平牯开始花费大量的时间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推进药用水蛭的成果转化应用,并自主申请专利9项,获得专利证书6项。
此后,郭平牯又带头组建了药用水蛭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成为国内药用水蛭的专业研究机构。该中心研发制定的“水蛭(鲜品)质量标准”已被列入重庆市中药材标准。值得一提的是,由郭平牯参与研发的脉血康系列产品优化研究项目还获得了“重庆市技术发明三等奖”。
技术创新的突破,带来了滚滚红利,多普泰公司的经济效益连续3年保持较快速度增长,2017年企业销售额达3.83亿元,上缴税收4700多万元,创历史新高,成为万盛经开区非公经济企业纳税大户。
让工匠精神代代传
一路走来,郭平牯还培养了很多中医药行业的技术骨干。“不仅要自己做得好,更要带动身边的人、年轻人一起干好这份工作。”这是郭平牯对劳模精神的理解。
他的第一个徒弟是现任多普泰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的彭志平。彭志平10年前到多普泰公司工作,自2011年底开始跟着郭平牯奋战在制药生产一线。在郭平牯的悉心教导下,彭志平迅速成长,并为公司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成为了多普泰公司名副其实的“技术达人”,还获得了“重庆市第五届劳动模范”的荣誉。
“师傅是倾其所有、全方位的教导我。”彭志平说,如今自己也像师父一样,向年轻的徒弟们传授着生产技术。从郭平牯身上,彭治平学到的不仅仅是制药技术,还有对“攻坚克难”工匠精神的追求和坚守。师徒之间,既是技艺、学识的传输,也是为人、品德的授受。
对于未来,郭平牯信心满满,他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更多的是一份责任,我一刻都不敢懈怠。”在今后的工作中,他将继续带领技术团队围绕药用水蛭进行技术开发,对脉血康系列产品进行延伸研究,力争将公司做成药用水蛭行业的“领头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