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家校共育”不能跑偏

原标题:“家校共育”不能跑偏

近日,部分学校给家长布置作业,甚至让家长批改作业的“作业乱象”引发热议。据了解,早在2014年4月,北京市便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给学生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学生家长代为批改作业。记者盘点发现,除北京外,至少还有6省份已出台措施,将家长批改作业、给家长布置作业列入“明令禁止”行为。(新京报10月22日)

经常可以看到有家长牢骚满腹地抱怨老师布置的作业数量过多、难度过大,同时要求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作业或家长代改作业占据了大量的时间,让家长不堪重负。多省市先后发文禁止老师给家长布置或要求批发作业的任务,也正是基于目前家长普遍反映的这一问题,试图在家庭作业上给家长“松绑”。

但从学校或老师的角度来说,其出发点也许并非不好。一方面,大部分家长仍然还是重视孩子的成绩与分数,而作业训练显然是取得高分的保障之一;另一方面,在保证成绩的同时,素质教育也是当下的一个硬性考核标准,因此也必须兼顾,这样一来,作业数量上升就在所难免,再加上在“大班制”取消之前,每个班级的学生数量都不少,使得作业批改成了一个颇为“浩大”的工程,批改作业的任务部分转移到家长身上也就成了必然。

双方都有苦衷,其实就意味着目前这种家庭-学校的共同教育模式出现了问题,至少,已经跑偏成了单纯的作业关系、分数关系,而不是真正的“共育”关系。

“家校共育”最应该体现在家长与教师的互相信任与理解上,在此基础上,唤发家长的主体精神,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与教师共同完成教育目标,这才是健康的“共育”关系。反观现在,在“作业”这根导火索下,家长与教师的关系很多时候是呈对立状态的,其中不乏抱怨,甚至上升到了二者之间的口角之争,这无疑是让人遗憾的。

作业本身只是一个“媒介”,它起到的应该是家校共育的桥梁作用,而不是形成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并不是天大的难事,从老师方面来说,在布置需要家长配合完成的家庭作业前,应该充分与家长进行沟通,让他们充分了解这些作业背后渗透的是教育理念,而不是单纯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让家长产生怨气。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也要把握好度,在数量上、难度上都要从实际出发,避免“海量”作业和难度“超纲”的作业。这些,都需要家校双方多加沟通,互相及时反馈意见。当然,家长也应该积极理解老师的想法,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提高亲子陪伴的质量。

说到底,现在让家长抱怨的“代改作业”现象,归根到底还是作业量过多导致的,这就需要老师认真评估每天布置作业是否过量,如果确应过量导致自己批改作业的劳动强度加大,从而不得不让家长代为批改,那就很有必要从自身找原因,削减作业量,减轻负担。

“家校共育”的目的是“5+2>7”,也就是通过家校双方合理的、科学的共教共管,让良好的教育效果最大化,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出现“5+2=0”的结果,因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需要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这样才是有助于孩子成长的“共育”关系。

■本报评论员张英

相关阅读:
售假责任人可处终身禁业,追究刑责 券商股集体涨停,沪指暴拉百点长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