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最近,《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热播,引起强烈反响。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对其出处、历史故事、现实意义等予以生动阐释,让广大观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鼓舞,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魅力所折服,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吸引。
典故,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凝练的语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讲话、著作等,一个深切的感受就是,善于用典,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精妙的典故信手拈来,广博的引用贯通古今,总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精神的激荡。而《平“语”近人》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首先,赋予经典以活力。用“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说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述领导干部从自己做起的重要性,借“恶竹应须斩万竿”表达除恶务尽的决心,以“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凸显改革创新的意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而一个个经典名句正像一扇扇窗口,让人得以管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典故连接古今,用典不是简单地援引、借用,而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适应新形势、回应新要求,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这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也让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更具迷人的风采。
其次,赋予语言以魅力。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访谈等,人们之所以爱听、爱读、爱看,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用典。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信手拈来的古代典籍、诗词歌赋,散发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句句微言大义;而这些典故又总能与接地气的百姓话、家常话相交融,生动灵活、深入浅出,把深刻的道理讲得朴实自然、清清楚楚。“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语言、文风不是小事。《平“语”近人》中恰到好处的引经据典,平易近人、善讲故事的语言风格,为我们树立了样板,让人深切感受到引人入胜、直抵人心的语言魅力。
此外,赋予思想以感染力。古人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用典背后意在“治世”,用什么、怎么用是治国理政思想的体现。而《平“语”近人》之所以打动人心,归根结底正是源自思想的魅力。节目通过“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等六个环节,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作出深入阐释,既让观众学习、重温古典名句,又增强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认同。从《一枝一叶总关情》《治国有常民为本》到《天下之治在人才》《咬定青山不放松》,十二集内容既充满哲理,又紧贴现实,反映百姓心声,回应百姓关切,打动观众心扉、引发强烈共鸣。
《史记》有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正如专家所点评的那样,《平“语”近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接与交融,是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风范的当代体现。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如何让中国故事历久弥新,如何让思想理论入脑入心,《平“语”近人》为我们提供了生动案例,值得学习、深思。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