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奉献的人生不会老

原标题:奉献的人生不会老

评论员随笔

“数学原来可以这么有趣”“非常棒的科普读物”“老教授像拉家常一样带你走进高数世界”……这些好评都指向同一本书——被称为“网红”高数参考书的《高数笔谈》。

很多读者还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谢绪恺教授今年已有93岁高龄!前两年,他翻一本高数教材时,发现很多内容并不好懂。“身为高数教师的自己尚且如此,何况学生?”为此,谢绪恺萌生了写一本科普读物的想法。他花了一年多时间,手写500多页书稿,将深奥的定理与日常生活、常见问题、寓言故事等结合,让“难啃”的高数变得通俗易懂。

近年来,越来越多像谢绪恺这样的故事见诸报端,让人啧啧称叹。比如清华大学退休教授张礼从教71年,93岁高龄仍坚持上讲台授课;在武汉,84岁老教授董宗祈坚持每周到门诊坐诊,他所坐的电动轮椅成为医院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些老人早已著作等身,或成就卓著,用“功成名就”形容毫不过分。但他们依然利用所长发光发热,不断奉献,让人肃然起敬。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人们常用这一名句形容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豪情。应该说,老当益壮、老有所为,并不容易。比如谢绪恺为写作《高数笔谈》,经常在图书馆一坐一整天;因讲授诗词走红的潘鼎坤教授,走路要借助手杖,看讲稿要把两个放大镜叠加在一起才能看清——他们背后的艰辛,可想而知。那么,是什么让他们甘于选择奉献来度过老年生活?从一个个案例来看,不只是习惯,不只是爱好、兴趣,而更多的来自一种使命感。就像张礼教授所说,“我活着就是为讲课”;谢绪恺教授将全部稿酬用于购书捐赠,只为了“能对学生有一点点提升”……他们的故事证明,只要有热情,人生充满无限可能;只要生命不息、奉献不止,总能裨益他人、造福社会。

“如果额头终将刻上皱纹,你只能做到,不让皱纹刻在你心上。”在电影《中国合伙人》中,这句台词让不少人感慨不已。它说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奉献的人生不会老。很多老人在经验、知识、技能方面独具优势,能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社会治理等领域发挥独特作用。我们要为老有所为创造更多平台、更好条件,也期待越来越多老人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些“老骥伏枥”的豪情,多些“休将白发唱黄鸡”的乐观,以不懈的付出、奉献提升生活质量,增加人生厚度,释放更多的正能量。(夏振彬)

相关阅读:
正确晒太阳 骨质疏松远离你 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