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蔚县:扶贫工作队吃派饭 驻村帮扶更精准

原标题:蔚县:扶贫工作队吃派饭 驻村帮扶更精准

□记者 郑建卫

连日的阴冷终于转为晴暖。10月中旬的一天中午,驻蔚县桃花镇朱家湾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李凌云和队员杜桂瑾、魏英杰又来到贫困户宋玉庆家吃派饭。炕桌上摆的还像往常一样,是蔚县人最爱吃的黄糕和熬菜。“大爷这几天感觉怎么样,好点了没?”“大娘,做菜的时候千万少放盐,少吃腌菜,对心脏不好。”李凌云一边吃着黄糕一边不停地叮嘱。

几个月前,李凌云在吃派饭的时候了解到宋玉庆和老伴儿都有心脏病,检查和治疗都不方便,他和其他两名队员两次联系医生为这老两口和其他村民做了义务体检,对于两位老人的身体,他们总是格外关心,吃派饭也来得勤了些。

吃派饭是下乡工作队的光荣传统,工作队下农村时,都被分派到农户家中吃派饭,边吃饭边聊天边做思想工作。2018年以来,蔚县县委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打赢脱贫攻坚战决策部署,在全县229个驻村工作队中推行吃派饭工作法,弘扬优良作风,掌握真实情况,有效推动精准帮扶工作落实。

蔚县县委书记梁昆介绍,在具体实践中,蔚县科学编排派饭顺序,按照“贫困户、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一般农户、村干部”列出派饭时间表,公开公示、接受监督,避免群众有“嫌贫挑富、搞形式”的担心;合理确定饭费标准,按照“不搞特殊、不开小灶、不给群众添负担”的原则,参照全县农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饮食习惯,确定每人每天饭费不低于20元(中午10元、早晚各5元);严格制定管理制度,县驻村办统一制作下发“派饭单”,工作队每顿饭后足额缴清饭费,并由派饭户在“派饭单”上签字,定期查阅“一单一卡一簿”,用群众满意度检验吃派饭工作成效。

吃派饭当然不是简单的吃饭,而是要让驻村干部和群众坐在一张桌子上拉拉家常,增进同群众的感情。县扶贫与农业开发办公室主任李英英说:“在吃派饭聊天中,要求驻村干部把农户的家庭情况问到、全年收入算到、脱贫措施议到、突出困难找到。饭桌上发现问题、饭桌下解决问题。”

吉家庄镇一村贫困户宋义被列为危房改造户,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同意进行危房改造。县农牧局驻村工作队在饭桌上了解情况,宣传政策,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帮助确定建房地点、协调水电等事宜。工作队还帮助他联系购买了21只肉羊,耐心讲解养殖技术,指导疫苗注射。通过一系列工作,帮助宋义转变了思想认识,增加了脱贫信心。县人民医院驻草沟堡乡曹子水村工作队自己种菜养鸡,经常提着蔬菜去群众家里吃派饭。时间长了,干群距离拉近了,工作队的车辆成了村里人的物资采购专车,谁家需要捎什么东西、谁需要搭车来回,只需要和工作队说一声,保准办的妥妥当当。

相对于其他交流方式,在自家屋子里、炕头上边吃边谈,村民们没有约束感和顾虑,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一顿饭下来,心里疙瘩解开了,干群关系亲近了,信任回来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准扶贫“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吃派饭恰是将“绣花”功夫用在灶边炕头,有效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有助于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通过与群众一起做饭吃饭、一起刷锅洗碗、一起饭后聊天,驻村工作队对贫困户的家庭情况、致贫原因、个人意愿掌握得更加详细,在扶贫措施、工作方向的把握上更加细致到位,有助于精准施策、精准帮扶。

许多驻村干部反映,最初是由村干部领着到户里吃派饭,后来是工作队自己前去吃派饭,现在则是派饭户早早地等在工作队驻地招呼他们:“走吧,吃饭去!”县人社局驻西合营镇广德村工作队员刘鹏说:“入户方知农民苦,派饭吃出鱼水情。心与心在一顿顿派饭中越来越近,工作也越来越顺利!”

吃派饭工作法推行以来,全县各驻村工作队累计吃派饭3400多次,收集各类意见建议8100余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1500多个。

吃派饭工作法搭建一个干群经常性近距离交流的良好平台,推动了精准脱贫工作,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改善了干群关系,树立了新时期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许多经历过上世纪吃派饭时期的群众纷纷感叹:“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相关阅读:
原原本本传达学习《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研究部署打击非法采砂综合整治专项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