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水北调江水进京总量突破40亿立方米
图说:今年7月底,紧邻密云水库大坝的南水北调溪翁庄泵站 供图:市南水北调办
新京报快讯(记者周依)记者今天(10月18日)从市南水北调办了解到,截至今天21时48分,北京市累计接收丹江口水库来水达到40亿立方米,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以上,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00万。
入京水量逐年增加,今年将创新高
据了解,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全线建成通水,同月27日江水进京。江水进京以来,市南水北调办在全面总结京石段应急调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强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确保南水北调工程效益持续发挥并不断提升。
自2014年底以来,市南水北调工程已不间断安全运行1392天,单日最大入京水量已达到371万立方米,供水量逐年增加,工程稳步达效。其中,2014-2015年度,累计调水7.03亿立方米。2015-2016年度累计调水11.05亿立方米,超过国家分配水量,提前完成了国家南水北调工程5年达效的要求。2016-2017年度累计调水10.32亿立方米。2018年10月4日,2017-2018年度入京水量达11.06亿立方米,提前27天完成年度调水计划。
按目前流量测算,到10月31日,本调水年度进京水量可超过12亿立方米,将成为通水以来北京调水最多的一年。
自来水厂供水占近七成入京水量
北京市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想为指导,严格遵循南水北调“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制定用水计划,研究确立了“节、喝、存、补”的用水方针,在输水过程中,全程计量、跟踪监测、精细调度、高效配置,确保最大限度利用南水、用好每一滴南来之水。
据了解,进京南水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用水,40亿立方米的进京江水中,有26.72亿立方米用于自来水厂供水,占入京水量的近七成。
同时,利用调蓄工程向水库和应急水源地存水,增加首都水资源战略储备,并适时替代密云水库向城区重点河湖补水。10.06亿立方米存入大中型水库和应急水源地(其中5.62亿存入密云、怀柔等水库,4.44亿存入密怀顺等地下水源地),3.22亿立方米用于替代密云水库补入中心城区河湖,有效缓解了北京水资源紧缺形势,保障了首都供水安全。
居民自来水变甜了
市南水北调办介绍,近四年40亿立方米的进京江水,极大增加了北京市水资源总量,提高了城市供水安全保障,改善了城市居民用水条件,在显著改变首都水源保障格局和供水格局的同时,也为北京市赢得了宝贵的水资源涵养期。
据了解,南水北调来水水质优良,始终稳定在地表水Ⅱ类以上,居民饮水水质有了明显变化,居民普遍反映自来水水碱减少、口感变甜。同时北京市大规模开展自备井置换工程,现已新增100余万市民喝上市政自来水,饮水安全和水质更有保证。此外,石景山水厂、黄村水厂、亦庄水厂、大兴国际机场水厂等均在稳步推进中,南水北调供水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更多市民将喝上南水。
北京市还通过逐步关停自备井、大幅压采地下水,有效促进了地下水资源的涵养和恢复,遏制了地下水水位下降速度和漏斗面积进一步增大的趋势。2018年9月末,地下水埋深比去年同期回升2.12米。
正连通京冀配套工程,开辟南水进京第二条通道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市已构建外调水保障体系的网络雏形,同时建成了一条沿西四环和东、南、北五环的输水环路,与向城市东部、西部输水的支线工程及密云水库调蓄工程共同构建了“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三水联调、环向输水、放射供水、高效用水的安全保障格局。
据悉,为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提出的“到2020年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包括再生水量和南水北调等外调水量)提高到约185立方米,到2035年提高到约220立方米”目标,目前,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正在大力推进大兴支线、河西支线、团城湖至第九水厂输水工程(二期)、亦庄调节池扩建等重点工程建设,同步推进到2030年的配套工程后续规划的前期工作。
正在建设中的南水北调市内配套大兴支线工程,建成后可连通河北配套工程,在满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区域用水需求的同时,还将为京津冀水资源统筹调度和利用提供条件,进一步提高区域供水安全保障。
编辑:杨梓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