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改变“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把混日子的学生赶走就够了?
摘要:不过,在坚持“严出”的同时,还应该防止落入淘汰机制以及淘汰率的窠臼,更不能走入“唯淘汰率”的另一个极端。
由于学分不达标被亮红黄牌,华中科技大学18名学生从本科被降为专科;经补考后学业成绩未达到要求,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对62名学生予以退学和留级……近日,多所高校一改“严进宽出”的培养模式,对学生念起“紧箍咒”。“严进严出”正在成为一些高校的普遍做法。
平心而论,此事本不该成为新闻。对学业成绩不达标的学生给予相应的惩戒与处理,本是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的应然之举,更是社会常识。舆论广泛关注,还是在于社会对“常识”被不正常现象取代的“习以为常”。今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曾把这种怪象称作“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
在现实中,很多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现在又苦又累不要怕,考上大学就可以玩了”;很多学校新学期选课时,最火热的话题是哪位老师上课不点名,考试不挂人;如果学生在补考、重修后均未能通过,大多数学校还会在毕业前安排统一的“清考”帮助学生毕业……
对此,过去也曾有过不少关于本科教育要“严进严出”的呼吁和表态,但动真格的学校实属少见。究其原因,多是因为学校囿于毕业率、就业率等考量,对治理缺乏动力与决心。有业内人士就道出玄机:很多学校原本招生都招不满,招进来的学生还舍得“退”出去?而一旦被退学,学生再想读大学就只能重新参加高考,相关成本较高,学校为了减少麻烦,一般也会审慎处理。
从世界范围内看,大学不应该是“好混”的地方,国际知名大学“严进严出”也已司空见惯。而目前国内高校“严进宽出”的现状,已经给高等教育质量带来负面影响。当前,“中国高校袋口应扎得更紧些”已经成为高校和教育部门的共识,在顶层设计上也有所体现——前不久,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高校加强学习过程考核,严把毕业出口关,改变大学本科阶段“严进宽出”的弊病。其中,就包括取消被不少学生视作救命稻草的“清考”制度。
多所高校密集出台“严出”措施,算是对教育部门相关政策要求的积极回应。目前被各个高校普遍使用的带有强制性色彩的淘汰机制,也是除了正向性奖励机制以外,对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有益补充。
不过,在坚持“严出”的同时,还应该防止落入淘汰机制以及淘汰率的窠臼,更不能走入“唯淘汰率”的另一个极端。其实,淘汰率高、毕业率低与“严出”并不是因果关系,也并不证明高校在出口关上把得越严。真正的“严出”应该是过程严格,包括课程标准、论文等方面的严格。
另外,高校整治本科教育学风,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学生的“一退了之”,还应当刀刃向内,多找找自身课程设计、培养方式等方面的不足。现如今,院士给本科生上课、甚至教授给本科生上课,都能屡屡成为新闻,足以说明当前高校的课程设计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为此,各高校需要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方式,注重学生差异化精准管理。另外,还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结合办学实际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此外,淘汰的配套机制也应有进一步的完善。比如,高校可以建立周延的学业预警制度,针对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必要的监督管理制度,该亮黄灯的亮黄灯,但不能直接亮红灯;又比如,可以探索更为灵活的转学、分流培养机制,通过学分互认、课程共享等方式,给予不适应本校本专业学习的学生再探一条出路。在这方面,华中科大“本转专”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其他高校也应该主动适应本科教育“严进严出”的转变趋势,探索出适合本校实际的路径。
栏目主编:朱珉迕文字编辑:曹飞题图来源:视觉中国图片编辑: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