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生态文明建设 贵州晒成绩单 2017年贵阳市 黔西南州为优秀等次

原标题:生态文明建设 贵州晒成绩单 2017年贵阳市 黔西南州为优秀等次

生态文明建设 贵州晒成绩单

2017年,贵阳市、黔西南州考核结果为优秀等次

昨日,贵州省公布2017年度全省各市(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情况,贵阳市、黔西南州考核结果为优秀等次;安顺市、铜仁市考核结果为良好等次;遵义市、毕节市、黔南州、黔东南州、六盘水市考核结果为合格等次。

根据通报,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省统计局、省环境保护厅、省林业厅和省审计厅等部门,对2017年度各市(州)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情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的资源环境约束性目标,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评价考核。从考核的总体情况来看,各地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积极作为,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决守好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积极探索典型经验和做法,为我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打下坚实基础。

其中,在绿色发展指数方面,绿色发展指数包括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和绿色生活等6个方面,涉及49项指标,实际参与评价的指标共48项,总分为98分。经测算,各市(州)绿色发展指数分别为贵阳市(83.63)、遵义市(75.97)、六盘水市(75.50)、安顺市(80.27)、毕节市(75.96)、铜仁市(78.11)、黔东南州(76.08)、黔南州(73.88)、黔西南州(83.35)。

在体制机制创新和工作亮点方面,各市(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中积极先行先试,因地制宜开展自主改革试验和体现地方首创精神的亮点工作。如贵阳市挂牌成立全国首个绿色金融法庭,积极开展环境损害赔偿试点工作,清镇市人民法院生态保护法庭审结全国首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黔西南州创新建立“河长云作战指挥平台”和黄泥河两省三市(州)联合保护机制,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制度,万峰湖湖面养殖网箱清理力度空前、成效显著。

在公众满意度测评和生态环境事件方面,涉及生态环境10个方面的满意度及生态环境年度改善情况。经调查,公众对我省生态环境较为满意,全省综合满意度为83.46%,较去年增长2.11%。各市(州)公众满意度分别为贵阳市85.2%、遵义市83.62%、六盘水市80.78%、安顺市81%、毕节市80.35%、铜仁市87.3%、黔东南州83.73%、黔南州85.25%、黔西南州82.36%。 (记者 杨林国)

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四大问题

根据通报,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四大问题:

一是有些地方党委、政府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有些干部存在盲目乐观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还不够到位,对考核评价机制重视不够。有些地方在发展理念上仍然存在“重经济增长、轻生态建设”现象,抓发展与抓保护存在脱节现象,不敢作为等问题在一些地方存在。地方党委、政府以绿色理念引领绿色发展的领导力和行动力仍需强化,在推动构建共建共享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上需进一步加强。

二是地方党委、政府专题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力度还不够。有些地方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统一性、协调性上仍有欠缺,党政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引领带动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专题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力度、频次不够,有的地方仅仅以解决个别环保问题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对生态文明建设缺乏长远谋划和系统推进,与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的要求相比仍存在差距。

三是各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力度还不够大。各市(州)在生态文明领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引领性突破性改革创新成果还不多,为全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探索出有效做法和经验还不够有力。有些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体质机制改革步伐较慢、措施乏力,改革的统筹力、执行力、落实力存在短板。

四是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执行力还不够到位。有的地方没有完全拧紧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阀”,没有抓住污染治理的“牛鼻子”,部分领域部分区域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突出。

相关阅读:
陈路超大违建别墅文物已收缴 贵州“我们的节日·重阳”活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