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廉洁需要“万分” 贪污莫纵“一点”
●“见理明而不妄取”,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品德修养和思想境界。党员干部应当努力成为这样的“廉之上者”,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不仁之事不做、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沾、不法之事不干。惟有如此“不纵丝毫”,方能避免“一点贪污”。
“万分廉洁,止是小善;一点贪污,便为大恶。”语出宋代真德秀《西山政训》。此言意在告诫人们,廉洁是没有止境的,应当长期保持下去;对贪污来讲,不论多少性质都是一样,不要以为只有“一点”就不算什么大事。
“万分廉洁,止是小善”,这是对廉洁的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中国古代许多清官廉吏,都以此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做到廉洁自律不放松。东汉时期名臣杨震,一生为官清廉,不谋私利。有人劝杨震为子孙置办家业,他慨然回应:“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在杨震看来,始终保持清白廉洁的形象和节操,就是他能够留给后世子孙最宝贵的财富。杨震家族从杨震起四代人连续担任“三公”职位,世世代代也皆能守住“清白吏”的名声。据《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载,“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杨震的五个儿子都以“清正廉洁”而誉满天下。大诗人李白也曾歌颂杨震:“关西杨伯起,汉日旧称贤。四代三公族,清风播人天。”
尤值得世人崇敬的是,古代许多清官都认为廉洁是本分,是自己应该做到的,并不需要别人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胡质、胡威父子俩皆以清廉著称于世。胡质一生为官清廉,在其病逝之后,“家无余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其子胡威受其影响,入朝为官即继承和发扬其父的清廉美德,并始终保持清正廉洁。有一次,晋武帝召见胡威时曾问:“大家都说你们父子清廉,那到底谁更清廉?”胡威回答说:“我比不上我父亲。”晋武帝笑问:“你怎么知道自己不如呢?”胡威回答:“我父亲清廉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我清廉则唯恐别人不知道,这点我远远比不上父亲。”
反观当下,一些党员干部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触犯党纪国法、走上犯罪道路,一个原因就是对廉洁自律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有人认为,短期保持廉洁是容易的,但是长期保持廉洁甚至一世廉洁就很难了,更不要说几代人都保持廉洁。还有人认为,别人贪污的数额比自己大得多,自己只不过是吃点、喝点、拿点、贪点,都是区区小事,不值得深究。然而,恰恰正是这种“一点”的错误思想,由“一点”慢慢发展成为“多点”,再逐渐发展成为“许多”,导致欲壑难填、积重难返。
明代思想家薛瑄在其《从政录》中写道:“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因为在他看来,“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之。”由此,他将为官者廉洁从政分为三种境界,即“不妄取、不苟取、不敢取”。
“见理明而不妄取”,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品德修养和思想境界。党员干部应当努力成为这样的“廉之上者”,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时时处处事事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权、慎欲、慎独、慎微,不仁之事不做、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沾、不法之事不干。惟有如此“不纵丝毫”,方能避免“一点贪污”。(范仁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