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绘好乡村“富春山居图”(评论员观察)

原标题:绘好乡村“富春山居图”(评论员观察)

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民搭上全面小康的快车,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执政党的庄严承诺

“今年又是个丰收年!”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农民在收获的季节感受幸福;“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三农”工作的重要性。而在秋收工作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吹响了共同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号角。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农民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为新中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提供支持;在激情澎湃的改革时期,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建起了高楼大厦、激活了“世界工厂”。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民搭上全面小康的快车,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执政党的庄严承诺,是一种矢志不渝的初心和情怀,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涵。如果说党的十九大为乡村振兴制定了总章程,这次印发的《规划》则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之描绘了路线图与时间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正因此,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乡村振兴的一条主线。尽管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6年稳定在6亿吨的高位,但面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生态资源亮“红灯”等挑战,如何提升农业供给的质量和水平?扩大有效供给、走“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之路是不二选择。《规划》中,无论是健全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还是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提升装备和信息化水平,都旨在于供给侧打一场翻身仗。只有主动作为、腾笼换鸟,才能突破“天花板”,完成从重数量到重质量、从“吃饭农业”到“品牌农业”的蜕变。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7年,我国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带动2800万人非农就业,2.8亿农民工中返乡创业的“燕归巢”越来越多,28亿人次体验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这些数字表明,农民日益分享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农民的生活水平节节攀升。从安徽小岗村的“大包干”到浙江温岭的“民主恳谈”,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让农民有序参与治理,才能让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望山看水忆乡愁,让美丽乡村、文明乡村成为人们的栖身之所、精神家园,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不久前,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一个个乡村奉献出了各具特色的“美丽攻略”和“文化宝典”,浦江和安吉甚至被一位联合国官员称为“未来世界的模样”。的确,绿水青山氤氲着乡土气息,催生着民俗文化,哺育了一方百姓。保护这片家园,就要爱护她的“肌体”与“灵魂”。无论是城郊融合类村庄保留乡村风貌,还是特色保护类村庄全面保护文物古迹,发展路径各有差异,但留住山水、记住乡愁是不变的共性要求。在乡村振兴中呵护绿水青山,是用美丽乡村托起美丽中国,用看得见的乡愁保存文化记忆、涵养乡风文明。

湖北鄂州峒山村,葡萄满架,特色品种供不应求,葡萄成了村里的“富裕树”;陕西延川梁家河村,从几个月吃不上一顿肉到人均收入2万多元,信天游的故乡发生了巨变;云南大理古生村,水更清,生活方式更“绿”,“澄明万象丽”的景象再现湖畔……天南地北的乡村找到发展的金钥匙,打造出一幅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战鼓催征,使命在肩,把《规划》的要求落实落细,乡村振兴的未来将更加可期。

相关阅读:
人民日报:强军之道 要在得人 弘扬企业家精神 引领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