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2018年全省脱贫攻坚奖获奖榜单

原标题:2018年全省脱贫攻坚奖获奖榜单

2018年,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脱贫攻坚连续发起“春季攻势”“夏季战役”“秋季攻坚”“冬季冲刺”,涌现出了一批勇挑重担、无私奉献、事迹突出、群众公认的先进典型。

为表彰先进,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决定授予王八军等20人“2018年四川省脱贫攻坚奋进奖”、授予王永贵等20人“2018年四川省脱贫攻坚贡献奖”、授予马跃等20人“2018年四川省脱贫攻坚奉献奖”、授予王坚等20人“2018年四川省脱贫攻坚创新奖”。

希望受表彰的同志倍加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在脱贫战场再立新功、再创辉煌。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要以获奖者为榜样,学习他们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本色;学习他们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人民情怀;学习他们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优良品质;学习他们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的务实作风;学习他们冲锋在前、攻坚拔寨的拼搏精神,围绕目标、聚焦精准,砥砺奋进、合力攻坚,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奋进奖

阿合尔以,凉山州雷波县簸箕梁子乡觉普村村委会主任。为给村里修一条通组路,阿合尔以积极向县级相关部门争取到了48万元项目资金,修建一、二组通组路,并在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采取向乡政府借支、私人垫支等方式,由村组干部带头投工投劳,最终通组路于2017年5月修通。以他为首的村委会班子正准备筹建觉普村造林专业合作社,开发9600亩荒山荒坡,为村民的长远生计打基础。

巴绒,甘孜州理塘县亚火乡亚火村村民。在乡、村干部和农技员的帮助指导下,巴绒积极学习农村实用技术,当年种植油菜1亩,良种土豆2亩,黑青稞3亩,还利用小额贷款政策,筹措1.6万元资金购买了两头牦牛。在养殖牦牛过程中,巴绒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效益。2016年,他自筹资金8万元先后购买了10头牦牛。在他的管理下,养殖规模有序扩大,截至目前,巴绒的牦牛养殖总数达到了31头,成为了全村的牦牛养殖大户。

杜加敏,巴中市平昌县板庙镇大石村村民。2012年2月意外遭遇火灾,家庭财产被付之一炬,他本人也因此全身重度烧伤致残,系二级残疾,医疗费花销近40余万元。他身残志坚,申办林下养殖场,刻苦钻研养殖技术,建立生态养殖场约15亩。2017年初出栏土鸡1.5万只,存栏7000只,实现销售额50余万元。驻村帮扶工作组多方联系销售渠道帮助其增收,并帮助他在淘宝网站注册了“酒乡农家土鸡”淘宝网店。目前,他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先进典型。

范敬超,井研县繁盛杂交柑橘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通过探索“大园区+小业主”的经营模式,以土地成片集中流转与返租倒包结合机制,集中流转土地6.5万亩,建成标准化柑橘产业园5.2万亩,覆盖10个乡镇45个村。果园流转贫困户土地共计2500亩,贫困户每亩土地每年租金收益达600元,户均增收1300元;带动园区就近务工人均年增收0.6万元。产业覆盖区吸纳了大批当地村民进入园区就地务工,农民务工获得收入3600万元。

郭素兰,资阳市乐至县放生乡甘家店村村民。郭素兰虽身患残疾,但她乐于助人,帮助左邻右舍和亲友照看小孩,30多年来,她看护的孩子达10余人。

2017年,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她与70多岁的患肺气肿的母亲一起养了60多只兔子、十几只鸡,当年8月就卖了1800多元。她积极组织其他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一道绣“十字绣”,带动贫困户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在她的带动下,甘家店村很多贫困户转变了“等、靠、要”的思想,参加到合作社中去。

胡江,南充市西充县双凤镇跳蹬河村党支部书记。牵头成立“跳蹬河村兴旺农民专合社”,发动群众以责任地入股、投劳入股、现金入股建起了500亩香桃园、320亩反季节柑橘园,投资200余万元新建了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具备一次性接待500人能力的跳蹬河山庄。2017年,村民通过入股分红、劳务收入实现年人均增收5500元,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0万元。该村引入新品种,开发300亩林地发展生态养殖,预计实现年收入90万元。

刘后浪,达州市达川区万家镇碗厂沟村村民。12岁的他被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刘后浪自强不息,努力发展豪猪养殖。通过不断地摸索和学习,豪猪的养殖规模由原来的3只发展到了现在存栏90多只,年出栏20余只,产值达3万余元。后来养殖山羊,他的羊舍由原来的30平方米发展到了近400平方米,建有独立的消杀室。目前年出栏量达200余头,年利润可达3万余元。他还成立了浪儿养殖场,向其他群众传授技术,并一对一地进行现场培训。

刘家学,广汉市南丰镇七玉村村民。6年前因一场车祸失去双腿,但是他不甘于现状,尝试着进行水产养殖。经过努力,养殖规模逐步增大,由最初的3亩发展到30余亩,并通过种养结合的模式进行青蛙、泥鳅、大闸蟹的育苗及商品出售。目前,刘家学已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2017年,他经营的养殖场产值已逾50万元,利润接近30万元,顺利实现了脱贫。

罗洪,四川省黄猫垭农业生物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2014年,他流转土地3000多亩,种植高端白肉枇杷1080亩、红桃820亩;种植各类观赏桃花300亩;种植梅花、樱花、紫荆等其他花树40多种,形成“四季花海”。他个人出资700多万元,带动当地干部群众捐款100多万元,历时两年,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新修了一条路基宽8.5米、长15公里的快速通道。罗洪就地建石材加工厂实现80多人就业,其中贫困户50多人,人均年收入达2.5万元。

罗金富,宜宾市珙县上罗镇河沿村村民。罗金富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爷爷年老体弱;父亲患有精神疾病,不能自理;母亲患有肺病和支气管哮喘,还有轻微智障。6岁的时候罗金富就学会了煮饭,她的记忆中母亲煮饭一直是生熟不分。

做过小工、学过大工,她在政府的推荐下参加宜宾市建筑工匠培训并获得工匠证,目前已成长为能组织施工修建房屋的工匠能手。找她修建房屋的人越来越多,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罗林,泸州市古蔺县大寨乡富民村村民。2016年,罗林发展甜柿种植2亩,养鸡150只,养蜂规模达到10箱,养猪10头,家庭人均年收入达5000多元,成功脱贫。2017年,在国家小额扶贫信贷等政策扶持下,入股餐馆经营收入分红3万余元,养蜂规模也扩大到了30箱,养猪20头。2018年,他的养蜂规模已经达到50箱,家庭人均年收入预计突破万元。

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优秀品质,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脱贫致富榜样。

邱洪,乐山市金口河区金河镇曙光村党支部书记。他积极协调筹集资金3500余万元,实施住房、基础设施、产业等18个扶贫项目,实现乡村面貌和群众生活大改变。

他组织实施“贫困家庭奋进计划”,对通过自主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35户家庭给予每户2000元至8000元不等的补助奖励;组织群众扎实开展“好习惯我带头,好风气我参与”行动,印发《移风易俗倡议书》600余份;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提炼家训家规126条。

王八军,宜宾市筠连县乐义乡沙地村村民。大哥因车祸去世,嫂子也离家出走,留下三个孩子,王八军主动承担三个侄儿侄女的抚养义务。

在党委、政府帮助下和脱贫政策引导下,王八军找准目标、铆足干劲,努力发展养牛产业。通过筠连县委、县政府出台的肉牛产业发展“1+N”联动机制,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成立乐义乡沙地养牛专合社,新建标准化牛圈150平方米,带动周边15户贫困户发展肉牛30头,创收10万余元,户均增收1万元,实现脱真贫、真脱贫。

王培贵,广元市青川县姚渡镇青元村村民。她结合姚渡的资源优势,发展黄羊养殖。经过不断摸索,王培贵的养羊技术逐步提升,总结了一整套养殖经验。几年下来,她的羊群规模达到了200只,年收入也越来越多。2017年,实现家庭人均年收入9550元。

她毫无保留地向村民传授技术、提供帮助,并挨家挨户地进行现场培训。在她的帮助下,不少人都发起了“羊财”。青元村四社刘天清、五社周仲华等人的发展规模更是达到了100余只,实现增收致富。

王兴碧,绵阳市北川县禹里镇大湾村村民。王兴碧从小腿部残疾,行动不便,家庭生活困难。从2014年实施精准脱贫开始,在北川县残联的指导下,王兴碧开始羌族草编编织学习,现在已经成了北川羌族草编传承人。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王兴碧边学习边创新,努力创作各种花样的编织工艺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她先后参加了国际非遗节、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以及非遗进景区等活动,同时参加了四川省第二届残疾人艺术展。

王友国,雅安市石棉县新民乡双坪村村民。王友国肢体三级残疾,2015年底,在朋友的介绍下,到临县学习酿酒技术。学成后,回村建设酒厂。

他通过银行贷款和自借资金10多万元自办酿酒厂,建设酒窖90平方米,实现年销售额达30余万元。酒窖窖藏白酒2.5万斤,价值50万元以上,2016年顺利脱贫。

他致富不忘乡邻,其酒厂会不定期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进厂务工,并长期以高于市场价格5%的价格购买其他贫困户的粮食作为酿酒原料。

徐荣继,成都市简阳市芦葭镇翻水村村民。2008年因突发脑溢血,致右半身瘫痪,语言能力基本丧失。通过自己锲而不舍的艰苦奋斗和努力专研,成功通过养鸡实现自主创业。年收益从开始的2000元增加到目前的3万元,养殖场面积扩大10倍,存栏鸡、鸭达5000余只。

徐荣继还帮助周边22户贫困户发展养殖,送去技术支持,实现人均增收600余元;他还参加了镇“四好巡回宣讲团”,用自己脱贫致富的案例来感化“身边人”,引导贫困户转变思想。

杨洲,德阳什邡市马祖镇马祖村村民。身为一名残疾少年,杨洲也曾迷茫,但他志存高远,争当网络时代的“弄潮儿”。网络不仅让他结识同样是残疾、高位截瘫的徐彩艳,结成伉俪,还铺设他们的致富创业路。脱贫路上,携手同行。杨洲和徐彩艳从网上买来了道具,在一家知名直播平台注册后,开启网络直播历程。在帮扶责任人的指导帮助下,“轮椅夫妻”还办起了化妆品微店销售,目前业绩蒸蒸日上。

张茂堂,阿坝州汶川县绵虒镇克约村村民。张茂堂原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夺走了女儿、女婿的生命,留下年迈的他和两个年幼的孩子。2014年张茂堂家被识别为精准贫困户,但是他不等、不靠、不要,自立自强。他会果树栽植的基本技术,2015年在自家耕地内成功培育了300株青红脆李树苗,由于平时精于管理,树苗长势良好。

张茂堂的生活信条是:为两个孩子积攒一点是一点,为国家能减轻一点负担就减轻一点。

张天伦,遂宁市龙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他成功打造集有机种植、生态养殖、旅游度假、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天伦葡萄文化产业园。针对农村妇女需照顾老人孩子不便外出打工等情况,张天伦通过“车间+农妇”的方式建起多个“扶贫车间”,组织不便外出打工的贫困人口利用农闲时间到“就业扶贫车间”进行生产。车间现有员工16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0人,员工年平均收入达2万元左右。

贡献奖

曾东,四川省委办公厅行政管理处主任科员、屏山县锦屏镇万涡村第一书记。他整合农业产业股权量化资金和残疾人股权量化资金入股屏山超浓塑水果包装厂、水果交易市场,通过入股分红及租金收益,村集体经济每年可实现收入10万元以上。他组织兴办农民夜校,引导贫困群众感恩奋进、脱贫争先。万涡村在3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穷涡”变成了“金涡”,成为了美丽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教育先锋的“幸福美丽新农村”。

陈玲,四川航空文化传媒广告公司董事长。她一直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在宜宾市屏山县建成村级道路40余公里,建设三个村民活动中心和3个村卫生站,建立“茵红李”种植、“豪猪”养殖、村民饮水工程改造等多个惠民致富项目。

在南充阆中市岳林垭村完成片区饮水工程,设立同心教育基金;在凉山州越西县筹集投入500万元扶贫资金,完成82户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建立“羊肚菌”种植基地和“跑山鸡”养殖基地。

陈松柏,广安市广安区委副书记、党校校长,挂职凉山州昭觉县委副书记。他科学规划全区“5+2+N”产业布局,全区建成120余个脱贫攻坚产业示范园,连片标准化发展龙安柚、柠檬、血橙等产业基地33万亩,实现乡乡有示范基地、村村有增收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10694名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新居;建设区乡村三级医联体,出台医疗救助29条政策措施,让广大贫困群众真正过上好日子、开启新生活。

邓强,南充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副局长。一年多来,邓强与他的暗访“尖兵队”,跑遍了全市一半以上的村,累计行程超过30万公里。暗访过的村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没被暗访的村也受到警醒,真正让基层干部紧起来、干起来。他组织核查教育、医疗、住房、小额信贷等政策落实情况,聚焦问题村、问题户补短板。在全省率先开展产业扶贫带动增收情况专项摸排,内容涉及每个贫困村是什么产业、有多大规模、增收情况怎么样等。

邓长江,凉山军分区政治工作处干事、冕宁县人武部政治工作科科长。把解决“看不见”的贫困作为突破口,邓长江进村入户宣传宣讲,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协调军分区机关与金阳县丙底乡打古洛小学建立帮扶关系,发动军分区部队官兵、职工与贫困学生结成“1+1”帮扶对子,使20多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为发展产业,邓长江先后组织协调开展技能培训20余场次,投入资金130万元,发展半细毛羊养殖、大红袍花椒种植等项目7个,建成花椒示范基地50亩。

靳东,阿坝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阿坝州扶贫移民局局长。几年来他几乎跑遍了全州所有贫困村,发现并督促整改具体问题2000余条。通过建立健全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机制,坚持重落实、严考核、督整改,对发现的问题,实行限时整改和跟踪问效,全州上下形成脱贫攻坚决战态势。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靳东带领阿坝扶贫队伍“5+2”“白+黑”,以自己“脱皮”换取群众“脱贫”,以自己“受累”换取群众“舒心”。

李宝,巴中市南江县红光镇党委书记。他以脱贫攻坚为统揽,突出“134”工作思路,即“花果红光”1个发展定位,“全域产业、全域旅游、全域小康”3条现实路径,脱贫奔康示范区、绿色产业带动区、乡村旅游精品区、基层党建活力区4个工作目标。在省农科院、川农大等单位大力支持下,全镇因地制宜布局了“一万十千亩”五年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建成万亩富硒“光雾蜜李”产业园、千亩富硒杨梅产业园等,建设农旅、文旅融合发展扶贫示范村10个。

廖云,绵阳市环境保护信息宣教中心工作人员、盐亭县麻秧街道办事处天水村第一书记。他任第一书记期间,开办农民夜校“天水大讲堂”;组织村民代表外出学习,找差距、学经验;狠抓村民教育引导,出台《天水村十条禁令》等村规民约,弘扬树立良好家风、村风。成立天水缘农业公司,按照“经济林+中药材”立体种植模式,以种植丹参、黄精、百合等名贵中药材为主,结合沃柑、蜜桃等水果配套种植,目前已初见成效。

罗星原,广元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广元市扶贫移民局局长。他历时半年走访了32个乡镇、85个贫困村、674户贫困户、346名基层干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市委、市政府提出参谋建议,形成了“制胜战法”——《超常推进脱贫攻坚33条措施》。建立战时体系,采取超常举措,形成决战决胜的强劲态势和强大合力。

2013年以来,罗星原不辱使命、创新奋进,实现广元市55%的贫困村和72%的贫困人口精准退出,贫困发生率由14.6%下降到4.1%。广元在2016年和2017年连续被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市”。

穆伟,中央纪委机关党委副主任科员、马边县荣丁镇后池村第一书记。担任后池村第一书记以来,组织实施通村道路改造升级工程7.3公里,推动后池小学整体搬迁、幼儿园新建和后池多功能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山村面貌得到有效改善。成立后池村集体资产运营管理公司,盘活集体资产和撂荒低产土地,因地制宜建设标准化示范茶园、藕鱼复合生态套养基地,引进峨眉雪芽茶叶公司建设茶叶加工厂,引导村民发展1150亩脆红李种植,村民内生动力有效激发。

任萍,仪陇县委副书记。在她的组织下,1.15万名帮扶干部,按照“不回避、不隐瞒、不打折”的原则,多次深入285个贫困村,走访3.15万户贫困群众,找出脱贫攻坚存在的21个方面近2.6万个问题。

对发现问题实行“一日上报、一日整改、一日复查”办结制度,对履职不到位或工作推进不力的,既问事又问人。近年来,全县共有5名乡镇党政正职、3名第一书记、12名驻村帮扶干部因工作不力被问责调整。

田梦金,美姑县洛俄依甘乡党委书记。为发挥党员先锋引领作用,他在新农、阿居曲等4个相邻村成立了美姑县首个联合村党总支,夯实脱贫攻坚战斗堡垒。全面落实党总支制度,提升联合党总支凝聚力,把联合党总支建成脱贫奔康前沿阵地,打破制约基层党建的瓶颈。

依托阿居曲村的彝族特色景点和优美的自然环境,逐步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周边游客前来赏花、采摘、休闲游,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村民增收致富。

涂冬,宜宾市高县大窝镇党委书记。涂冬带领大窝镇党员干部,用心用情尽全力投身脱贫攻坚一线,为大窝镇的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到2017年底,全镇实现了2个贫困村退出、621户1699人脱贫,成功创建省级四好村1个、市级四好村3个。根据各村地理位置和环境等因素,他提出“山上茶叶、平坝蚕桑、河谷林竹、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思路,连片发展茶园6000亩、蚕桑8000亩、林竹5000亩,基本形成全镇主导农业产业连片发展的格局。

王建国,资阳市安岳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他坚持“当年任务重点抓、往年任务同步抓、来年任务提前抓”三向发力,坚持把长效产业培育作为稳定脱贫的关键,大力引导各贫困村因地制宜建设“致富小康产业园”。两年多来,他督促乡镇引导全县贫困户发展经果林1.5万余亩、蔬菜1万亩、中药材4000余亩,饲养小家禽年出栏40多万只,家畜出栏6万多头;贫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有效提升。

王永贵,凉山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凉山州扶贫移民局局长。他的足迹遍及11个深度贫困县、2072个贫困村与183个极度贫困村,分别为凉山17县(市)委书记、县长和分管脱贫攻坚县领导及11个深度贫困县762名乡镇党政正职进行脱贫攻坚专题培训,到村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他科学谋划全州深度贫困县脱贫计划,实事求是地提出将凉山脱贫计划优化调整为2019年“摘帽”4个县、2020年“摘帽”7个县的建议,得到省、州充分肯定并实施。

谢商武,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个人业务部总经理。他组织制定了12项金融精准扶贫制度,深入到30多个贫困县、50多个贫困村,走访了200多户贫困户,5次应邀授课,积极推进全省农信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积极推广“再贷款+扶贫小额信贷/产业带动贷款”融资模式。认真研究人行扶贫再贷款政策,指导四川农信以人行支农、扶贫再贷款为扶贫资金来源,积极发放产业扶贫贷款,执行特定优惠贷款利率,有效降低融资成本。

杨彬,四川大学对外联络办公室就职综合科科长。在学校实施对岳池县、甘洛县的定点扶贫工作中,详细了解各贫困户家庭劳动力情况、致贫原因,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识别,做到底数清、任务清、责任清,并结合实际,科学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帮扶内容、途径方式、时间进度和实现目标等。

几年来,杨彬深入2个贫困县、5个贫困村、342户贫困户开展工作调研。为学校提供定点扶贫工作报告7份,涉及帮扶项目150余项,帮扶资金和资源总价值6000余万元。

姚裕金,民革四川省委员会研究室副主任科员。他通过民革四川省委协调省旅发委、省交通运输厅等单位共同出资400余万元,帮助普牙村完成9.2公里通村主干道建设;协调民革四川省委资助普牙村全村23户家庭全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了解到村民有牦牛养殖传统,但是出栏率低。他主动找到驻村农技员,对牦牛养殖户进行了技术培训,协助发放牦牛、藏猪兽药和蔬菜种子,培训牧民牦牛健康养殖技术。全村牦牛规模由一年多前的600多头增加到现在的1000多头。

袁斗泉,泸州市兴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2017年至2018年,先后发行4期易地扶贫搬迁收益债,为乌蒙山区古蔺、叙永两个国家级贫困县35个镇215个村,2.86万户、11.2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他牵头设立四川省首只扶贫基金。截至目前,该基金已累计投放56.8亿元,重点支持古蔺、叙永、合江3县30余个扶贫项目。

张玲,阿坝州委组织部干部三科副科长、茂县南新镇攀川村第一书记。她组织建立了月固定主题党日制度,组织学党章、学脱贫政策、学系列讲话,探索出“抓党建促脱贫”的工作经验。截至目前,攀川村党支部共开展主题党日15次,党员义工活动10次,向群众一对一结对宣讲脱贫攻坚政策累计1100余人次。

她协调争取资金300余万元修建通组路,盘活200多亩荒地。协调340万元资金治理泥石流滑坡隐患,保障群众安全。为全村安装特色灯笼72个,改善提升整村风貌。

奉献奖

曾容,成都市温江区妇幼保健院主治医师,挂任色达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医生。在近两年的援藏工作中,共诊治病人2000余人次,指导顺产分娩100余例,指导剖宫产手术50余台,开展宫外孕腹腔镜微创手术、阴道镜等以前未开展的诊疗项目。根据色达县医院业务开展和科室现状,她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技术交流培训、实例讲座,让色达县医院医生参与讨论和实践。先后组织开展了县级、院级、科级医疗知识讲座40余次,培训人员1000余人次。

程强,四川成中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副董事长。他时刻把“吃水不忘挖井人”牢记于心,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他多次资助困难家庭和个人,捐助物资折合累计金额100多万元。

程强捐资500多万元修建了宜宾县双谊乡“成中公路”,解决村民出行难题;捐资10万元帮助马尔康县脚木足乡蒲市口村兴建数个水窖;捐资16万元为阿坝县俄木村修建3座便民桥;捐资50万元修建宜宾县古柏乡卫生院卫生所。

贺伊娜,浙江省绍兴市塔山中心小学教师,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支教教师。她打造“故事课堂”,创建“班级图书角”,开设课前讲话,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宽了孩子们的知识面。贺伊娜参与学校课题研究、为全县教师上示范课、做讲座,把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马边的老师。为做好“传帮带”工作,她耐心细致地指导青年教师,甚至还跨学科指导,使7位教师在县、市赛课中获得好成绩。

胡英,乐山市瑞鸽皮革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为帮助峨边县新场乡羊子岩村2018年实现脱贫,她带领公司扶贫小组先后11次到新场乡走访、调研、考察,慰问困难群众,捐助20万元用于发展扶贫产业项目。瞄准贫困村产业发展难题,她多次到峨边县新场乡星星村调研,帮助星星村建立了星耀食品厂。短短几个月,该厂各种腊肉制品销售收入超过100万元。近5年,她共向困难群众捐款、捐物507万元。

黄志标,四川广安和诚林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黄志标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村+贫困户”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广安市前锋区、广安区、岳池县25个乡镇103个贫困村发展花椒产业。截至目前,公司建成“广安青花椒”优质丰产种植基地2.6万亩,年产值2.08亿元,为贫困户累计提供就业21530人次,帮助贫困户增收2.68亿元。

几年下来,黄志标已帮助450名贫困群众实现企业内部务工就业,人均每年增收3万元。

江小军,德阳市旌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党组成员,挂任越西县委常委、副县长。他管好带好干部人才队伍,把142名援彝干部人才打造成一支作风过硬、敢想敢干的帮扶工作队伍;帮助180余名贫困群众实现就业,46所学校结对帮扶,共建标准化“越西县旌阳幼儿园”;在越西县人民医院零起点开设“中医康复科”和“骨科”。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目前越西县共有养殖大户150户,种植经济作物规模达1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20户。

李进,四川孟屯河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他精心策划实施“唐古拉风艺术团文化扶贫藏区行”活动,带领来自川、滇、藏、甘、青的100多位演职人员,行程7000里翻越8座雪山,完成了20场次演出。组织动员商会会员企业安置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2000余人。组织15个会员企业结对帮扶16个贫困村,与贫困村签约项目涉及资金3.76亿元。个人出资及动员会员企业投资2000余万元,在理县开展产业扶贫,惠及500余户贫困户。

李明康,成都市金牛区建设交通局纪工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挂任甘孜州石渠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奔达乡格绒村第一书记。洛须片区地处偏远、道路路况差,他主动监管该地区24条道路建设工程进度和质量。在查验工地过程中,坚守质量标准,只要发现问题就立即要求整改。

他用金牛区建交局支援的8万元援建资金,带着村民一起为村里修建了一个24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为当地村民打造了一个可持续、可创收的绿色基地。

李天玉,眉山市桂花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作为眉山市爱心联盟志愿者协会的名誉会长,他带领志愿者探望贫困山区儿童,给他们带去衣服、文具和慰问金等。眉山市爱心联盟志愿者协会在他的带动下累计为社会捐款捐物达几百万元,救助贫困群众、儿童2000多人次。

东坡区扶贫开发协会在他的带领下,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近600多万元,对东坡区26个乡镇(街道)开展了扶贫济困活动,救助10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梁高,绵阳市扶贫开发协会理事长。从1995年至今,累计捐资几千万元,先后资助省内外6000多名学生。他还将51亩价值300万元的土地捐赠给绵阳市扶贫开发协会,其收益用于长期资助贫困学生。

他走遍凉山州17个县,为普格县辉隆乡洛莫村提供金融扶贫无息贷款270万元,为每户提供5万元基金发展畜牧产业;捐赠30万元,用于村民文化学习、技能培训等。

刘革新,四川科伦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2017年,累积捐助金额共计329万余元。刘革新积极响应四川省卫生计生精准扶贫行动号召,于2016年加入“四川省医药爱心扶贫基金会”并签署310万元人民币捐款协议。2016年2月,为改善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妇幼保健医疗条件,提高当地基层医护人员业务水平,刘革新又向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卫生发展促进会捐款22万元。

马跃,阆中市马家农场总经理。马家农场从三方面帮扶全乡精准扶贫户:一是对周边因残疾、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户,由农场免费提供仔猪让其代养,出肥时再由农场按市场价格全部回收;二是对一些因家事所牵绊长期不能外出打工的贫困户,由农场提供低于市价的仔猪让其饲养,出肥时同样由农场按市场价格全部回收;三是对没有养殖能力的特殊贫困户,委托马家农场代养生猪,农场承担一切养殖风险,每头猪分给代养户利润200元。

唐祥华,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他大力发展糯稻产业,在大竹县月华、庙坝等22个乡镇80多个村建立糯稻基地10万亩,带动10万农民发展生产,其中糯稻基地内贫困户3056户、10817人。实施订单农业方式,免费发放糯谷种子,对贫困户免费机收,建立保护价和高于市场价收购等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户得到实惠。公司新建生产线专门设置了120个就业岗位,目前已安置28名贫困群众。

童其权,四川齐全集团公司董事长。近年来,童其权积极响应“万企帮万村”号召,创新建立“四六开”零风险的利益联结机制。2018年一季度市场行情低迷,在每头猪亏损300多元的情况下,公司对养殖户平均每头分红160元左右。公司采取产业带动扶贫模式,主要包括大力实施“四六分成”的养殖模式;精准扶贫社员实行股权量化;实行大群体规划、小规模饲养的养殖模式;实施“固定分红”方式;实行“以购代扶”活动,造福乡里。

文万春,宜宾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挂任新龙县委常委、副县长。在他努力下,两年募集各类扶贫济困社会资金和物资205万元;成功举办首场就业扶贫招聘会,新增97人就业;促成宜宾市38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与新龙县结成帮扶对子,开展40多场结对帮扶活动。

文万春牵头,在宜新农业科技示范园首次建成了占地12亩的品比试验园,试种黑青稞、中药材等60多个品种;采用“公司+基地+专合社+农户”模式连片建设特色产业基地。

吴红,北川羌族自治县振兴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振兴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10年10月成立,从开始的5户社员发展到现在的104户,带动贫困户29户,入社的农户年均收入达到5800元以上,周边村的农户茶叶收入和大水村的集体经济也实现了零的突破。

在茶叶合作社的带动下,大水村17户贫困户实现高质量脱贫,入社的其他农户年均收入达到5800元以上,合作社每年为大水村分得集体经济12500元。

吴炜,广东省商务厅人事处主任科员,广东省对口支援四川省甘孜州工作前方工作组组员。他积极牵线搭桥,培育壮大当地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打造“造血式”扶贫产业发展新格局。他配合甘孜在州内外举办“圣洁甘孜”系列投资推介会及“知名企业进甘孜”等活动,协助招引200余家企业到甘孜考察;协助联系组织农牧企业先后参加州内外20余场市场拓展活动,引导社会资本建成“圣洁甘孜”营销专柜6个、网络专柜1个。

肖刚,德阳市罗江区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干部,挂任若尔盖县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助理。在他的牵线搭桥下,四川方林羊肚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当地政府合作,建成25亩高原羊肚菌错季种植示范基地,每亩收益2万到4万元,惠及3村2100人。2019年,该项目将在若尔盖全县推广种植3000亩,建设一个羊肚菌产品加工厂,打造高原羊肚菌品牌。

两年来,地震抢险救灾看得到他的身影,若尔盖抗洪抢险他冲在一线,援建项目施工现场处处留下他的足迹。

张彦杰,四川巴中爱心助学团队理事长。为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14年来,她组织团队创新“结对建卡学生、全程社会监督、定期回访评价”的“一对一”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确保资金来得清、去得明、用得准、有实效。

如今,张彦杰的爱心团队已有志愿者1300多人,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26个资助团队,2536名爱心人士加入结对帮扶。“巴中兔兔青少年爱心家园”已累计资助贫困学生986名,其中562名学子走上工作岗位。

张远平,四川省远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他连续多年开展远达集团“栋梁计划”助学行动,用于资助富顺县琵琶镇土地村、曹房村、理策村成绩优异的高中生及大学生。这些年无偿资助贫困大学生293人,资助金额达180多万元。其中2014年资助大学生26名,资助金额53万元;2015年资助大学生14人,资助金额31.3万元;2016年资助大学生23人,资助金额37.6万元;2017年资助大学生41名,资助金额67.6万元。

创新奖

陈嘉明,喜德县委副书记。在全国创先开办农民夜校,组织群众学汉语、学政策、学法律、学技术,解决精神贫困问题。

喜德县属于区域性整体贫困地区,非贫困户与贫困户之间贫富差距很小。陈嘉明运用新思维、新举措解决疑难杂症。在易地扶贫搬迁中,探索实施“两个60%”,即贫困村可以增加贫困户数的60%名额用于解决临界贫困户的安全住房,补助标准统一为彝家新寨补助标准的60%。该政策的实施有效化解了矛盾,促进了和谐搬迁。

陈林,富顺县骑龙镇龙须村第一书记。为改善村容村貌,她整合资金3000多万元,整治维修渠道和提灌站;修建公路11公里;对全村500多户村民进行农网升级改造。

她每月组织召开全体党员大会,加强新老干部交流,做到“在工作中相处、在相处中工作”。坚持召开农民夜校、村居两委会、村民代表座谈会,增强基层感情。

她坚持用绿色循环和“产村”相融理念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建成了沃柑、脆红李等特色种植基地1600亩左右。

陈伟,内江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推动成立“两新组织”党支部,让贫困党员、贫困户当股东,建立党建引领脱贫新模式。

创新实施就业扶贫“五位一体双助推”攻坚行动,帮助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实现持续稳定脱贫。依托农村淘宝、本土电商网络,至少建立1个创业服务平台,打通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助力贫困户实现创业增收。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村卫生室、文化室、活动阵地共500平方米,村民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杜权军,大竹县委副书记。推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有效突破搬迁群众“一步住进新房子、难以过上好日子”瓶颈制约。他要求搬迁前,围绕产业规划布局安置点;搬迁后,聚焦安置点适度引进产业,有力推动了安置点与产业“双向靠近、共赢发展”。杜权军要求各乡镇立足实际,采取“点”镇、“点”园、“点”业“三融合”举措,推动搬迁群众由“靠土地吃饭”向“靠产业增收”转变。

何世明,阿坝州农业畜牧局畜科所所长。他带领科研团队发明了牦牛拉箱式挤奶机、防治牦牛腹泻病藏兽药制剂等多项畜牧适用技术成果;主持编写畜牧兽医科普手册8册,编写科普资料20余份;培训农牧民2万余人次;完成规划编制、养殖场设计任务100余项;坚持开展义务诊治、人工授精等技术服务,深受农牧民欢迎。

开展河曲马综合开发利用研究,改变河曲马有产值无效益历史。现全州年出栏马匹1.2万匹以上,新增产值近1亿元。

靳万林,巴中市通江县董溪乡党委书记。为释放脱贫攻坚活力,创新推行地、人、林、房、钱、集体经济“六个盘活”改革机制,实现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探索实施“增量奖补”产业扶贫机制,以户为单位,充分考虑贫困程度,按人均不同标准,根据贫困人口确定到户奖补总额。视贫困群众产业发展情况,多增多补、少增少补、不增不补,持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井钟,省委统战部联络处副处长、甘孜州康定市呷巴乡俄达门巴村第一书记。他立足俄达门巴村实际,采取“三靠一激”方式(靠政策支撑、靠部门支持、靠企业支援、激内生动力),通过发展观光旅游、路沿经济、劳务输出、资源入股、利益分红等方式,成功探索出一条“资源变资本、牧区变景区、牧民变股民”的脱贫奔康模式。

着眼甘孜州全域旅游发展定位和俄达门巴村自身优势,对旅游资源进行策划包装,努力依靠市场机制解决村民脱贫问题。

李兴发,攀枝花市盐边县温泉彝族乡党委书记、人大主席。他开展支书交叉讲党课,引导支部书记以“备课”加强学习的同时,促进各村间对标找差距、学经验。

针对群众生活陋习问题,李兴发制定了简单易记的“一二三四五”标准,即:一住(住上好房子)、二勤(勤洗漱、勤换衣)、三禁(禁大操大办、禁相互攀比、禁封建迷信)、四不(不吸毒、不贩毒、不酗酒、不赌博)、五有(餐有桌、厨有柜、坐有凳、衣有架、睡有床)。

龙军华,广安市岳池县白庙镇党委书记。参与起草《白庙镇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白庙镇2014—2018脱贫攻坚规划》等文件,围绕“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高、一年同步小康”脱贫目标,带领全镇干部群众夯实基础设施、建强增收产业、激发内生动力,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旅游+脱贫”的新路子。

同时借助农村淘宝、微信微商城等平台,把白庙特产推广到网上。其中,白庙莲桥米粉厂淘宝旗舰店3天销售额就达到13万元,全年销售额超过200万元。

邱伟,省委组织部民族地区工作处处长。他推动“千乡万村好书记选育计划”“脱贫攻坚重点培训计划”等管用办法出台,协助开展新一轮“三分类三升级”,全面组织藏区彝区“软乡弱村”整顿,参与实施脱贫攻坚干部轮训。他牵头考核工作顶层设计,建立具有四川特色的“1+3”考核评估体系;深入基层调研10余次,走访干部群众200余人,制定了培养使用、表彰奖励、待遇保障、人文关怀、抚恤救助5个方面22条关心激励措施。

王根明,广元市青川县凉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建立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让脱贫攻坚插上科技的翅膀;建立政府大厅查询屏、有线电视屏、微信手机屏“三屏合一”的公开体系,在三个平台上同步公开扶贫惠民政策、扶贫工程项目和财务收支等;建立“你呼我应”咨询服务平台,群众在微信上就可以咨询、建议、求助、举报,由他和其他班子成员对群众咨询、求助、建议在2个工作日内进行答复,群众可对答复情况进行评价。

王坚,浙江海盐县委常委,挂职宜宾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屏山县委副书记。他提出并推进实施产业扶贫综合体,以县城为中心节点,以重点镇、产业集中村为网络,布局销售、电商、物流体系。实施“四村”共建——党建领村、产业兴村、新居美村、文化活村。他积极规划片区布局、积极导入海盐企业资源,积极投身项目推进;动员海盐县企业家、海宁家纺协会等组织进行捐助;牵线两县残联签订合作协议,重点帮扶残疾贫困户。

文建国,甘孜州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针对村级财务人员专业知识缺乏、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经纪律意识淡薄等问题,创新提出“互联网+”的基层财务管理新理念,改革农村财务管理模式,实施精准扶贫代理记账工作。

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代理记账的方式,在全州所有建制村全面推行“互联网+精准扶贫代理记账”工作,厘清村级财务“一本账”、理顺资金管理“一条线”、织就多方监督“一张网”,提升甘孜州村级财务管理整体水平。

亚玛里初,甘孜州炉霍县扶贫移民局局长。创新提出“飞地”园区建设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成功引进甘孜州盛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现“龙头企业+专合社+集体经济+贫困农户”助推产业扶贫。整合全县资源,让不具备产业的贫困村在“飞地”园区进行适度规模化经营,改变农业产业“小而杂”“零而散”现状。按照“土地集中、各村飞地、龙头经营、入股分红”的思路及“贫困户优先、全民受益、共享红利”的原则,形成共享共赢利益链接机制。

杨东南,广安市前锋区扶贫移民局局长。他不定期对各贫困村扶贫档案资料、工程项目建设等进行一对一现场“把脉”,解决“疑难杂症”,提升扶贫工作效率。统筹组建督查组包干负责11个乡镇(街道),进村入户督查指导,每天编发督查快讯,每周印发《督查通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杨东南探索开展脱贫攻坚成效观摩学习活动、脱贫攻坚典型事迹巡回宣讲等方式,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激发一线干部活力。

张发远,泸州市合江县扶贫移民局局长。为破解资金瓶颈,他通过财政出资一点、社会捐助一点,设立产业扶持基金、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并探索出“三变三带”模式,全面激发产业扶贫活力。

设立教育扶贫救助资金533万元,用于解决在享受现有教育资助政策之后仍然存在就学相关困难的贫困户家庭学生就学问题;设立卫生扶贫救助基金513万元,用于救助在城乡居民医保、大病保险、精准扶贫附加险以及民政救助之后,仍然承担大笔医疗费用的贫困户。

张昀,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农电工作部(扶贫办)副主任。牵头制定电力助推脱贫攻坚十大行动方案,组织开发农网工程项目需求辅助编制软件,持续优化农网项目标准化设计库和标准物料库,实现项目设计图纸、物料和项目预结算一键生成,极大提高农网扶贫项目精准投资水平。

主持研究上线“扶贫攻坚及农网工程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贫困村电网现状和农网项目台账的信息化管控,确保项目规划满足脱贫需求。

张志君,共青团四川省委基层组织建设部部长。他争取团省委选派30名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充实当地脱贫攻坚力量。动员省青联15个界别对口援助15个贫困村。

针对巴塘地理区位偏远、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城市建设严重缺乏资金等问题,他向县委、县政府建议采取PPP模式解决资金问题。巴塘县在全州率先采取PPP模式实施城市改扩建(五线下地)项目,目前,该项目进入省财政厅PPP项目库,获得奖励资金2000万元,预计2019年全面完工,城市形象将得到极大提升。

赵浦,成都市双流区委统筹委规划建设科科长,挂任甘孜州巴塘县扶贫移民局副局长。他牵头在全省率先开展“千企帮千户”行动,研究制定“千企帮千户”资金管理办法。目前,该项工作已完成试点,在巴塘全县推开。

开创“三方联动共赢”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即双方联动破解了内地无资源、藏区无主体难题,政企联动破解了市场拓展慢、营销成本高难题,村企联动破解了企业有效益、群众无收益难题。

郑栋才,遂宁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科员、健康扶贫办主任。创新健康档案“五色分类管理”,实施重大疾病红色标记,慢性病橙色标记,重性精神疾病黄色标记,职业病、传染病、地方病蓝色标记,残疾及其他疾病绿色标记,由乡村两级医务人员根据不同标记提供个性化服务。

探索开展“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全国“第五种”新型医联体,真正实现城市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相关阅读:
【益阳市】部署松材线虫病防治 北京平谷区艺术家走进洛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