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有益于稳杠杆

原标题: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有益于稳杠杆|新京报财评

在2018年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中国央行行长易纲在发言及答问时指出,当前中国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既未放松,也未收紧。在谈到经济杠杆时认为,目前中国整体杠杆率已经平稳,不再快速上升。他还特别强调,我们向金融体系注入的流动性是适当的,杠杆水平将继续保持稳定。

在以美国为首的大多数国家步入加息周期的背景下,中国的货币政策如何选择涉及到重大的宏观决策。值得注意的是,和美国及大多数国家不同,中国在货币政策上走出了独立行情,并没有跟随加息的节奏。不仅如此,仅在今年中,迄今已经四次定向降准,向市场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

这种貌似反向操作的政策动向自然引起人们的各种疑虑,比如流动性增多是不是与去杠杆政策相背离、会不会加重经济杠杆率。在当前经济发展不稳定因素增加、企业总体负担依然较重的情况下,这种疑虑和担忧是一种正常的市场反应。

事实上,在实施了三年之久的去杠杆政策之后,我国经济的杠杆率已经明显下降,去杠杆目标基本实现。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企业部门的杠杆率比2016年下降1.4个百分点,这是2011年以来首次出现净下降,而今年一季度企业部门杠杆率比上年同期低2.4个百分点。住户部门杠杆率虽有小幅上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政府部门杠杆率持续三年出现回落,特别是地方政府杠杆率也降幅较为明显。

再从货币供应来看,无论是广义货币供应还是社会融资总额,都基本实现了与经济增长的协调与同步。央行的统计数据表示,截至今年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77.62万亿元,同比增长8.5%。7月社会融资规模1.04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略有减少,新增人民币贷款1.45万亿元。上述数据与当前的GDP增速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基于这种判断,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实现了从“去杠杆”向“稳杠杆”的转变。但是,中国的货币政策究竟是不是应该更为积极一些,甚至采取降息向市场释放更多流动性的宽松货币政策,还是应该跟随美国开始加息、采取较为保守的货币政策,依然需要审慎抉择。从目前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来看,既面临着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流动性短缺、市场利率水平较高的难题,又面临着贸易战加剧、人民币贬值和外资流出压力增大的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采取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显然是最优的政策选择。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动态优化的过程,将根据形势需要搭配运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即便是采取传统上认为较为激进的降准措施,也必须加上“定向”这个限制性条件。在利率政策上,不宜盲目跟随美国加息步伐,否则会有企业融资成本上升、社会投资意愿下降,进而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隐忧。但也不宜采取更为持续性的降息措施,以防止出现流动性过剩、增加人民币贬值压力和加剧外资流出的现象出现。

总之,要将经济杠杆率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采取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是当前的最优选择。与此同时,加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精准性和协调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也是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题中之意。

李长安(经济学者)

编辑:王宇 艾峥

相关阅读:
国家发改委: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王岐山会见第六届中法青年领导者论坛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