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安徽:小岗村的新高度

原标题:安徽:小岗村的新高度

金秋时节,位于安徽滁州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纪念馆游人不断,大家通过一张张老照片感受着历史。当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破浪远航40年之际,人们将目光再次投向出发的原点。

40年前,这个村庄里的18户农民在全国率先推行“大包干”,从而开启了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时代巨幕。40年来,从偷按“红手印”大包干到土地确权颁证喜获“红本本”,再到农村“三变”农民“领红包”——小岗村一次次为改革探索蹚路。这个地处淮河岸边的小村庄,应着改革开放的脉搏,见证了中国农村的一次又一次跨越。

偷按“红手印” 户户包田

沿着小岗村里长长的主干道,穿过两旁林立的商铺,有一家名为大包干农家菜馆的小院落,这里是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的家,也是来小岗的人们常选择的一户农家乐。年过70岁的关友江精神矍铄,正边招呼客人边讲述往事。每逢人来,都会要求他给讲讲当年的故事,今年尤其多。

与很多同龄人一样,关友江对饥饿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他回忆说,1955年,农业合作化以前,小岗有26头耕牛和1100亩耕地,正常年景产粮19万斤,可以吃饱肚子。1956年,小岗一步跨入高级社,到人民公社化后,“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生产开始下滑,农民收入下降。一直到1978年之前,小岗都是“吃粮靠返销”,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

1978年,凤阳遭遇了史上罕见的大旱。秋种时,安徽省委决定: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可以借给农民耕种,谁种谁收。县里一些村借机开始包干到组。小岗生产队一开始也是包干到组,先划为4个组,干了没几天,组内产生矛盾,又细分成8个组,每个组只有二三户,可是还有吵架的。于是在那个冬夜里,生产队秘密集会,18位带头人按下红手印、立下“生死契约”:明组暗户,瞒上不瞒下,分田到户。

从此,包干到户诞生了,大家对种好自家地充满了热情,农民迅速解决温饱问题,多余农产品的出售也换来现金收入。这时的关友江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干劲儿,他终于敢把吃不了的余粮拉到市场卖掉,换回生活用品,不再发愁温饱。

18枚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秋天,小岗村粮食产量猛增到22.3万多斤,家家户户喜上眉梢。到1984年底,全国569万个生产队中99%以上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均粮食拥有量达到800斤。同年,大包干正式定名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保留了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确立了家庭的承包经营权,农民可以自主经营,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大成果。

喜领“红本本” 家家持证

2004年,来自安徽省财政厅的干部沈浩到小岗村任第一书记,小岗村开始了第二次改革。平静了多年的小岗村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发展现代农业,搞科学种植;发展旅游,打特色旅游的小岗牌;招商引资办工业,搞工业园区。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土地流转。有人嘀咕:当年率先打破“人民公社”大锅饭的小岗村,又重新回到“大集体”了。

关友江率先把自己的土地流转了出去。他算过一笔账,假如村民将自己的5亩地租给企业,每亩500元,一年就是2500元;每户可以解放两个劳动力,外出打工可以月收入1200元。如果让农民自己耕种,每年只能得到大概2000元。通过土地流转,收入增加了不少。不过,受限于当时的形势,村民持观望态度的较多,土地流转并未在小岗大面积推开。

就在小岗人探索致富路时,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又走到新的关口。2012年,在上级部署下,小岗村在安徽省率先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我们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采用遥感航拍技术,对地块进行定位、测绘,然后公示,请农户确认。”凤阳县农经站经管员鲁玉核介绍,土地确权的最后一步是颁证,小岗村民在2015年7月领到了安徽省承包地确权“第一证”。如今,小岗已全面完成1.36万亩土地的确权登记工作,发证率达100%。

“拿到红本本,流转更放心了”,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发现,伴随着确权,土地流转不再是难题。很快,小岗村完成了建村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土地流转,总面积达4300亩,涉及329个农户。如今这些土地交给安徽农垦集团经营,每亩租金1000元。在不少村民看来,从沈浩开始,村里推动的一系列措施,都是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做准备。“土地流转是因为集约化才能实现农民致富梦,才能让小岗迈入小康门槛。”安徽农垦小岗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邱华武说。

土地流转让一大批小岗新型农民施展拳脚:种粮大户程夕兵新购农机,耕种着500多亩土地;家庭农场主杨伟建起了观光大棚,搞草莓采摘;养殖大户殷玉荣盖起了猪舍,实现了自繁自养自销;严金昌、关友江开起了农家乐,宾客满堂……目前全村共流转土地8932.88亩,占全村可耕土地面积的65.3%,22户农民获得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累计1500万元,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深入推进。

社员拿“红包” 人人分红

“收入怎么样?”面对记者提问,许多小岗村民在盘点完务农、务工收入外,还多了一条——集体分红。今年2月9日,对小岗村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这天,村民代表齐聚在大包干纪念馆前,领取了第一次集体经济收益股权分红。精神抖擞的严立华站在队伍前列,手持股权证从县领导手中接过分红。这是40年来,小岗村首次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分红,全体村民都领到了350元,实现了村民由“户户包田有地”到“人人持股分红”的转变。

“大河有水小河满,分红的关键是集体经济壮大了。”严立华说,过去村集体家底不清、机制不顺,资产“睡大觉”,2016年,小岗村在安徽省率先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经过清产核资、成员界定、配置股权,使得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小岗还以品牌作为资产入股小岗创发公司,占股49%,并量化到村民。创发公司分别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发展农村电商,与投资公司合作实施田园综合体项目,与电力公司合作组建光伏组件公司。2017年,创发公司实现盈利300多万元,小岗每人350元的分红就来源于此。

在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小岗还完成了小型水利“两证一书”改革;结合小岗村民集中居住和旅游发展特点,探索农村宅基地和农房“三权分置”;与安徽省农业担保公司合作,探索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对全村授信;与安徽财经大学合作,引进了“社区党建、社区协商、社会营造”三社融合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小岗村还不断学习别的地区的土地改革经验,探索“一家一块田”“股田”等其他形式的土地经营模式。

从分田到分红,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史的鲜活标本。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说,“改革创新是小岗的基因,今天我们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就要更有力地发扬小岗精神、继续推进改革。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征程中,小岗精神必将得到升华,继续发挥动力支持作用。在新的改革征程中,小岗人还将奋力前行,描绘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采访组成员 牛瑾 乔金亮 刘辛未 执笔 乔金亮)

北京发布全国科创中心100个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八达岭长城连续五次上北京景区投诉“黑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