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改革开放40年,东莞常住人口增至834万,从业人员达660万
注:数据来源于市统计局
东莞市统计局发布改革开放40年东莞人口与就业发展状况
常住人口增至834万从业人员达660万
常住人口从1982年的115.3万人增长至2017年的834.2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11万人;2017年,东莞市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484.47亿元,是1978年的3310倍……市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改革开放40年东莞人口和就业发展状况》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的总人口、就业人口和工资收入增长迅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口
35年间增长了719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经济高速发展,就业需求剧增,大量外来人口流入。我市1982年常住人口只有115.30万人,2017年增长至834.25万人,35年间增加了近719万人,年均增长高达6.0%。
其中,上世纪90年代人口增长最快。这十年间,东莞GDP在80年代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翻了三番。而我市的常住人口,也从1990年的175.62万人增加至2000年的644.84万人,年均增长13.9%。其中,民工潮每年潮起潮涌,外来人口由70.98万人激增至540.99万人,年均增长22.5%。
进入21世纪第一个十年,常住人口由2000年的644.84万人增加至2010年的822.48万人,年均增长2.5%。其中,户籍人口由2000年的152.61万人增加至2010年的181.77万人;外来人口由2000年的540.99万人增加至2010年的638.53万人。
此后,我市常住人口发展渐趋平缓,从2010年的822.48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834.25万人,年均增长0.2%。户籍人口方面,2010-2017年,我市户籍人口从181.77万人增加至211.31万人,年均增长2.2%。
就业
去年全社会从业人员达660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不仅容纳了本土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东莞,就业规模也迅速扩大。
2017年末,东莞市全社会从业人员660.39万人,与1978年的54.97万人相比,增加605.4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5.52万人,年均增长6.58%。
其中,城镇在岗职工由1978年的8.20万人增加至2017年的237.16万人,占全省的12.5%,紧随深圳、广州之后,全省排名第三。
从各发展阶段来看,“十五”时期就业人员规模扩张最快,2005年比2001年增长287.6%,年平均增长高达40.32%。
从产业结构看,从1978年到2017年,我市第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分别上升了51.4和19.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则下降了70.7个百分点。其中,2017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450.78万人,比1978年的9.26万人,增加441.52万人,增幅高达47.7倍,成为我市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
按经济类型分,2017年,在660.39万全社会从业人员中,国有经济14.10万人;集体经济10.63万人;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66.13万人,占25.2%,私营、个体经济259.62万人,占39.3%,其他经济类型合计209.91万人,占31.8%。非公有制经济的就业队伍从几乎没有到不断壮大成为就业人口的大部队。
工资
在岗职工年均工资是1978年的129倍
40年来,东莞职工的收入也明显提高。2017年,东莞市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484.47亿元,是1978年的3310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61373元,是1978年的129倍,年均增长13.3%。
分行业来看,1978年,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474元,平均工资最高的三大行业分别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157元;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863元;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居民服务咨询业633元。
到了2017年,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三大行业分别为:金融业173341元;农、林、牧、渔业124556元;教育业108264元。
2005年执行新的行业分类标准以来,19大行业中,18个行业都实现快速增长,从增加幅度看,居前三位的是金融业,农、林、牧、渔业和教育业,2017年比2005年分别增加了13.27万元、8.75万元和8.10万元。其中,这里的农、林、牧、渔业大部分为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区别于传统农业。
(记者 黄锐 见习记者 赵茂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