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看似每年1/3时间在休假,国人依然觉得假期不够用,还能做增量吗?
摘要:很多人吐槽假期“不够用”,潜意识里是希望在现行基础上,再多一些实实在在的假日“增量”。而对于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来说,增加哪怕一天假期,都可能牵动方方面面,是要算大账的。
每年“十一”黄金周过后,舆论场上总会出现一波吐槽“假期不够用”,呼吁增加法定节假日、增设黄金周的声音。今年就有专家建议增设“五一”和“避暑”两大黄金周,称只需新增5个休假日,就能让每个季度都有黄金周。在网上,这一建议持续数日收获大量“点赞”。
国人的假期真的少到“不够用”?其实,中国法定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日的时间总计为115天(其中,法定节假日11天,双休日104天),占全年的比例超过31%。也就是说,每年有近1/3的时间在休假,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休假水平。从这点来看,中国人的休假总时间虽不能说是最多,但也绝对没有少到“不够用”的地步。
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指摘舆论对于增设黄金周的呼吁属于矫情或者“贪得无厌”。年复一年出现这样的诉求,背后对应的现实需求以及社会情绪,多少还是反映了一些问题。
很多人吐槽假期“不够用”,与其说是抱怨假期少,倒不如说是反映出休假结构的不合理。休假的自由度和空间不大、质量不高,共时化、集中式休假现象突出等,都是“结构性问题”。不少业内人士也指出,现行的休假结构,可资探亲访友、出门旅游的长假过于稀缺。另外,现有的法定节假日较为分散且都是集体性假期,错峰出行几无可能,让不少人的休假体验大打折扣。
解决这个问题,既要从“优化结构”上动脑筋,也需要在“盘活增量”上动脑筋——除了优化现有黄金周以及节假期的分布外,落实带薪年假制度,就是重要的“增量改革”。
带薪休假问题近年来多次引起过舆论热议。就此,我国已经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劳动法》明文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国务院于2008年1月出台《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同年9月,人社部门还颁布了《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
不过,在法律上已经实施多年的带薪休假制度,落实情况却一直不容乐观。在某种程度上,平均10天的带薪年假依然还只是“纸上权利”——根据人社部的一项调查显示,带薪休假落实率约为50%。
破解带薪休假“落实难”,让带薪年假制度全面落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与简单地增设法定节假日相比,落实带薪年假,必然要求相关部门投入更强的监管力量,主动监督,加大追责力度。而仅靠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的约束机制还远远不够。相关部门还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以及激励性措施,约束和鼓励机制双管齐下,吸引和促进企事业单位自觉落实带薪休假。
而在做到这些之后,回应国人的“休假渴求”,还可以动些脑筋。很多人吐槽假期“不够用”,潜意识里是希望在现行基础上,再多一些实实在在的假日“增量”。谁都想多放几天假,但对于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来说,增加哪怕一天假期,都可能牵动方方面面,是要算大账的。而如果我们将更多假日视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一,那就要从更深层次的产业升级、劳动生产率提升等等方面去寻找路径。
也就是说,休假问题本身,不光是“休息”的事,本质上更是关乎生产、关乎劳动的事。中国现行休假制度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一周休息一天,到后来每逢大周末休息两天、小周末休息一天,到1995年后“双休日”出现,1999年“黄金周”问世,再到2008年出现3个中国传统节日假期……节假日天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产力和劳动效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上升,已经在逐渐增多——但老实说,并不是没有进一步增加的空间。而这就需要社会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来为休息拓展出空间。
舆论之所以年复一年地呼吁增设黄金周,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只有通过公共假期制度的刚性约束,才能确保相关企业落实好劳动者的休假权利。而有刚性的公共假期的增量势必要与劳动效率提升以及产业升级等成正相关关系。短期看,或许可以通过监管部门监督企业切实履行带薪休假制度等来暂时纾解劳动者的“假荒”情绪,但从长远来看,如何切实回应劳动者对于更多有增量的节假日的期待,确实是值得更多方面细致考虑的大问题。
栏目主编:朱珉迕文字编辑:朱珉迕题图来源:视觉中国图片编辑:雍凯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