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让企业获得实实在在的减税红利(人民时评)

原标题:让企业获得实实在在的减税红利(人民时评)

把中央在宏观政策层面的部署举措,转化为企业在微观层面的切实获得感

“抓紧研究更大规模的减税、更加明显的降费措施,真正让企业轻装上阵、放手发展”“政府要过‘紧日子’,把省下的钱用于保障民生支出,用在老百姓身上”,近日,财政部相关负责人的发言引发关注。这意味着更大规模的减税正在路上,表明我国降成本措施持续加力,将会给企业带来更多获得感。

有一种观点认为,当前企业最大的挑战不在需求下滑,而在成本上升。尤其是对不少企业而言,成本如果上升,竞争力就会下降,因此减税降费的呼声一直不小。合理的税率应是多少,企业从银行融资的利息能不能抵扣,需要系统、科学、严密的测算与论证,但减负的共识已经清晰。

中央持续释放减税红包,既是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也是在对接“降成本”这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长期任务。过去五年,营改增累计减税近2万亿元,取消、免征、停征和减征1368项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力度不可谓不大,仅今年5月1日增值税下调1个百分点后,合计减税就达1745亿元,减税效果显现。然而,就像天气预报中有实际温度与体感温度的差别,眼下的当务之急,是把中央在宏观政策层面的部署举措,转化为企业在微观层面的切实获得感,让企业获得实实在在的减税红利。这就需要上下贯通,把中央政策落实到位。

改革重在落实,也难在落实。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投入更多精力、下更大气力抓落实,把改革重点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就减税降费而言,更好地为企业注入信心,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减负力度,推动税率三档并两档落地;另一方面,也要避免中间环节的跑冒滴漏,不让获得感打折。这就需要避免减税降费在落实过程中变形走样,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国务院强调,“在机构改革中确保社保费现有征收政策稳定,有关部门要加强督查,严禁自行对企业历史欠费进行集中清缴”。

更大规模的减税,无疑有助于提振实体经济信心。外向看,身处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税负环境就是营商的大气候,是竞争的重要维度,形势逼人改革;内向看,避免经济脱实向虚,本身也需要出实招。企业利润越高,员工的待遇就越好;待遇越好,就越能吸引优秀人才;人才越多,企业的创新能力就越强。为企业减税降费、降低成本,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不断增强实体经济的竞争力,不断提升产品供给的能力和水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为实体经济减负,不仅可以吸收资金流,也可以吸引人才流。

当然,税收是财政之基,改革需要在利益平衡中推进。好在近几年,在减税降费的同时,通过不断培植和发展新的税源,财政增收有了源头活水,有能力也有条件进行力度更大的减税措施。而放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长河中审视,通过减税降费来“放水养鱼”,通过增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做大税基,也被反复证明是成功的。减负,可以实现企业发展与国家财力增强的双赢。

有学者说,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一大特点,就是它作为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与整体改革相伴随,并服从、服务于整体改革的需要。纵观40年改革开放,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为“财富创造”移除制度绊脚石,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今天,更大规模的减税已经在路上,将让中国的企业更能轻装上阵,获得更加坚强的信心、更加稳固的竞争优势。

相关阅读:
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 作风建设“软钉子”为何难拔(评论员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