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莱芜融入济南,山东“济青”双核城市布局加速 | 新京报专栏
莱芜融入济南,既可以给莱芜疲软的经济注入动力,也有助于提升济南的首位度和省会辐射能力,最终能够助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这一国家级战略的实施和建设。
▲莱芜市民在市委前合影留念。图片来自网络
文 | 谢良兵
据澎湃新闻报道,国庆节前夕,山东省政府网站发布通知称,《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简称《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对外印发。《规划》提出要推动莱芜加快融入省会城市发展。
《规划》同时提出,要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强化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核心城市地位作用,尽快形成万亿级引擎,促进全省东西部协调发展,助推山东在全国东部地区竞相发展格局中加速崛起。
这意味着,山东的济(南)青(岛)双核城市的布局正在加速并将更加明显。
事实上,有关莱芜融入济南的动作从5年前就已经开始。2013年,在山东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省长姜大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济莱协作区是一个工作目标。2016年,济南、莱芜还印发了《济莱协作区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除了规划,在实操过程中,济莱城际铁路、济南大外环的建设,济南莱芜电话区号统一,莱芜人可直接在济南落户等等,过去五年来,各种规划和交通建设都将济莱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可以说,莱芜的深度融入甚至划归济南,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合肥或可为济南提供借鉴
莱芜融入济南对于山东的意义毋庸置疑。近年来,在人口等资源向中心大城市、都市圈集聚的过程中,各省纷纷举全省之力建设省会城市,省会城市作为省域经济发展的引擎,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然而,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济南的首位度一直垫底,位列最后。
▲ 图片来自网络
一直以来,济南虽然是山东省的政治、文化、教育、经济、交通和科技中心,但在省内的地位却很尴尬,经济总量上在全省只排在第三,落后于烟台。辖区小、人口少是导致济南经济总量偏低的原因之一,济南被称为典型的“大省份小省会”,这显然不利于济南的发展。
在新的竞争环境中,其他省会城市都在想方设法扩容,2010年以来,合肥、成都和西安先后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或划转或代管,将市域范围以外的、原属于其他地市的部分区域纳入,扩大了城市的发展空间,加速了经济、人口等的增长。
在这方面,济南有一个很好的榜样——合肥。作为安徽省省会,合肥一直以来在城市竞争当中并不起眼,存在感较低。但是2011年通过“三分巢湖”,即将原地级市巢湖的居巢区、庐江县划归合肥,合肥还因此成为全国唯一独立怀拥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省会城市。
也正是这种区划调整后的五年里,合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经济总量排名上接连完成了对8座省会城市的“超车”。2014年超过石家庄,2015年超过长春和福州,2016年超过西安和哈尔滨,进入省会城市十强。2018年上半年的GDP增速又是全国第一。
▲ 济南大明湖风光。 图/新华社
从不入流省会城市,迈向新一线大城,锋芒之劲值得借鉴。
莱芜融入济南有助于山东转型
对济南来说,莱芜融入济南是推进“省会战略”的首要目标,济莱协作区的深入推进也必将加速莱芜融入济南的进程。莱芜的融入不仅会带来经济总量的提升,还会使济南成为“人”字形城市,充分激发济南人的城市自信,促进济南发展全面提速。
而对于莱芜来说,这座26年前因钢铁而生的地级市,曾是中国重要的冶铁中心,是山东钢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如今,作为资源转型城市,却面临推进结构性改革任务更重、压力更大的情况。
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中,要求莱芜布局航天航空服务等未来产业,壮大清洁能源、冶金新材料、全域旅游等新兴产业,改造钢铁、汽车及零部件等传统产业,打造高端钢铁精深加工产业聚集区、清洁能源研发制造基地,打造全国产业衰退地区转型发展示范区。
莱芜虽然是个袖珍城市,经济总量排名全省垫底,但是社会发展水平并不低,人均GDP位列全省第七,可使济南打通东南部发展的广袤空间。莱芜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也可以为承接济南产业结构调整、拓展发展空间发挥应有的能量。
总而言之,莱芜融入济南,实现省中心城市一盘棋规划,对于转型中的山东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它既可以给莱芜疲软的经济注入动力,也有助于提升济南的首位度和省会辐射能力,最终能够助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这一国家级战略的实施和建设。
□谢良兵(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