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黄金周”模式待突围

原标题:“黄金周”模式待突围

本报记者高江虹实习生侯悦婵北京报道

“黄金周”模式待突围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18年国庆节长假七天,国内接待游客7.26亿人次,同比增长9.4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990.8亿元,同比增长9.04%。国庆国内游客和收入增速均创近10年新低,也是首次降至10%以下。同时遇冷的还有国庆档电影市场,名义票房同比减少17.7%,观影人次同比减少21%。其实目前整个居民消费总量已经很大,很难再像过去井喷式增长。随着绝对数值的扩大,增速有些下降也是客观规律。当前来说,提高质量,加快消费升级才是当务之急。“黄金周”模式是否有调整的必要?度假需求已经变成刚性需求的当下,假日制度应该如何进行调整?(林虹)

导读

黄金周模式有多种弊端,一方面使得旅游业形成了极限性高峰,供给压力极大。另一方面黄金周消费质量和效益下降,影响消费品质。服务滞后和缺失问题影响人们对黄金周旅游服务的预期,黄金周形成的价格上涨和成本升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2018年国庆假期刚刚结束,10月7日晚间,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国庆假期期间,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4万亿元,日均销售额比去年“十一”黄金周增长9.5%;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26亿人次,同比增长9.4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990.8亿元,同比增长9.04%。

中信证券研究部社会服务行业组分析师姜娅指出,今年国庆旅游人次和收入增速双双降至两位数以内,增速放缓主因是旺季瓶颈。

我国自1999年开始实行旅游黄金周机制,这7天的数据也一直是我国旅游经济的风向标。但今年零售与餐饮销售额、旅游人数和收入数据纷纷降至10%以内,个别数据甚至负增长,无疑让人们再发质疑这种集中出游的模式是否有改变的可能性?瑞银证券分析师陈欣认为,节假日的旅游高峰抑制了人们的出行意愿,因此带薪休假制度仍需继续完善,“带薪休假制度的有效实施将增加国民的休闲时间,更加重要的是人们在选择出行时间方面有更好的灵活性,可以错峰出行,刺激旅游需求的增长。”

而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亦表示,经济新常态产生新的旅游需求,亦要求有新的休假模式替代以往的集中出行方式,带薪休假模式应该强化落实了。

文化消费异军突起

仅从数据表现上来看,这个黄金周仍然是令人欣喜的。“无论是旅游人次还是旅游收入都有近两位数的增长,在基数已经很高的情况还能录得这样的增长,值得肯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厉新建表示。

由于今年是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第一年,目前旅游统计数据中尚未加入文化产品消费的数据,但是在调研中发现人们出行意愿里,对文化消费的需求高企,可算是今年众多数据中的一抹亮色。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调研数据显示,国庆期间,超过90%的游客参加了文化活动,超过40%的游客参加了2项文化游览活动,前往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科技馆的游客达到40%以上,37.8%的游客花在文化游览的停留时间为2至5天。

驴妈妈平台数据显示,黄金周文化类景区整体预定量同比增长超过36%,景区门票、文化展演类产品预定量增幅最大。圆明园、故宫博物院、秦始皇陵兵马俑等文化类景区人气爆棚,博物馆同比增长30%,遗产类景区同比增长42%,文化展演类同比增长51%。

“我们关注到过去这几年游客的文化消费在渐进增长”,中国旅游研究院总统计师唐晓云表示,社会各界对游客文化消费的程度关注也在加大,因此供需两个方面都推动了文化消费需求的增加。唐晓云认为,目前政府的文化供给虽然在增加,但缺乏有效的营销推广机制,市场的文化消费创新也尚未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块市场存在巨大的商机,尚待挖掘,有望成为文化旅游增速的新主力。

增速之辩

不过,翻开历年的国庆黄金周增长的数据,似乎又不那么乐观。

今年恰好是“十一”黄金周休假机制实施的第二十个年头。1999年国庆第一个“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假日旅游热潮席卷全国。长假制度也被视为是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一大举措。

这一休假机制实施二十年来,成效显著。记者翻查历年数据发现,过去二十年的“十一”长假期间,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消费总额、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三项数据一直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从2001年开始增速就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尤其是2008-2013年,旅游人次的增速还数年保持在20%以上的高位,零售餐饮和旅游收入的增速虽然没有旅游人次增速那么快,但也一直多年保持在10%以上的增速。因此,当这三个数据齐齐掉至个位数时,立即引起了市场的关注。

“对比2017年国庆游客、收入增长分别为12.0%、14.0%,2016年国庆游客、收入增长分别为12.8%、14.4%,今年放缓明显”,姜娅在其报告里还指出,2018年国庆国内人均消费额825元,同比略降,也为历史上首次。

她还提供了另一个对比口径是关于出境游市场的。由于这短短七天官方没有全国性的统计数据,只能参考个别口岸的数据。来自上海、北京、深圳三地口岸的出入境数据显示,北京口岸9月30日至10月6日出境25.0万人次,同比下降5.9%,其中,大陆居民出境19.7万人次,同比下降3.8%。上海口岸10月1日至7日16时出境39万余人次,同比去年减少4.3万人次;深圳边检总站10月1日至7日16时共查验出入境人员526.9万人次,同比去年增加27万人次。

姜娅认为,2018年旅游出行人次总体放缓,主要原因除了比去年中秋国庆连休八天少一天有关以外,更重要的是国庆假期旅游设施接待瓶颈让这个假期消费趋于理性,而这个问题三四年前就已经开始显现。

前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吴文学表示,从客观上看今年中秋与国庆相距时间较近,分散了集中出游的人数,而主观上认识“集中出游”问题,交通、重点景区的严重拥堵,加之缺少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也抑制了旅游消费意愿。

姜娅指出,2017年国内游客上半年、国庆、全年增长分别是13.5%、12.0%、12.8%,2018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同比增长11.4%,按比例推算,2018年全年国内游客增长预计在10%-11%之间,将略低于预期的11%-12%。

不过,有不愿透露姓名的旅游专家不认同中信证券的观点,认为数据变化背后是旅游消费结构在变,且据其掌握的数据显示,高端消费人群的定制游、出境游意愿依然很高。

陈欣也认为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等对旅游行业的影响有限。她预计2018-2022年国内游人次年复合增长率或达到10.4%,好于市场预期,一方面因为瑞银经济学家预计,政策的收紧对于整体消费的影响有限,中期内整体消费增速将好于GDP增速,尤其是可选消费增速。另外,她认为市场低估了交通改善,尤其是高铁网络的发展对于行业增长的推动,而且政府不断出台政策支持旅游行业发展。瑞银证券实验室的调查也显示,国内居民旅游意愿持续高涨。

模式应变?

在陈欣看来,如果推动带薪休假落实和降低旅游成本等政策,将有助释放更多出行需求。

其实国庆黄金周的集中出行模式已经被诟病数年。此前清华大学假日改革课题组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推算发现,推行“黄金周”制度之前的年份,国内旅游收入的复合增长率是28.8%,而实行“黄金周”制度后的年份,国内旅游收入的复合增长率仅为17.8%。

黄金周模式有多种弊端,一方面使得旅游业形成了极限性高峰,供给压力极大。如果按照“黄金周”需求量建设交通、住宿和旅游供给设施势必造成常年性过剩,如不能满足黄金周集中需求则客房爆满、车船拥塞和破坏性经营。两者均造成企业成本提升。另一方面黄金周消费质量和效益下降,影响消费品质。服务滞后和缺失问题影响人们对黄金周旅游服务的预期,黄金周形成的价格上涨和成本升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魏小安指出,中国进入工业化发展中后期,中等收入国家,度假需求已经变成刚性需求,假日制度中间也有变化,现在更应该调整,尽量熨平波峰波谷,形成资源的更好配置。

实行带薪休假制度成了可替代的选项。2008年《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开始实施,但这项法律迟迟未能落实。有不愿具名的旅游专家向记者表示,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确实还未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全面实施带薪休假制度的条件还没具备,但有些地方政府可以据民情适当调整假期安排,实行错峰休假方式,缓解黄金周的集中出行拥挤问题。

相关阅读:
“黄金周”二十年:集中出游模式求变 降准难阻A股下行:外围干扰为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