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外国留学生看天安门升旗:被中国人的爱国热情震撼

原标题:“我被中国人的爱国热情震撼了”

中国人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度过了国庆节。不只是中国人,很多外国人也参与到中国节日之中,踏上中国的土地,游览中国的风景,抒发对中国的情怀。

浓浓的“中国味道”,跳动的“世界脉搏”

10月1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空秋阳和煦,菊花、月季花盛开,到处是一片欢乐祥和、隆重热烈的节日景象。游客纷纷举起手机,留下这美好的时刻。其中,一个笑意盈盈、手舞中国国旗的外国人尤其引人注目。

这个外国人名叫索菲亚,来自匈牙利,今年24岁,是河南大学的一名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尚不足一年。索菲亚说,这是她第一次来北京,而她最为期盼的便是能来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为此,10月1日凌晨4时,索菲亚和男友就一同来到了天安门广场,观看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

“升旗仪式将令我终身难忘。听到众人齐唱中国国歌,看到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我感受到了中国人高昂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想起了自己的祖国。”索菲亚脸颊泛着红晕,言语之间,显出内心的激动。

中国国庆升旗仪式,也让66岁的德国语言专家吕宁深感震撼。

吕宁1995年就来到了中国,现在在中央编译局工作。他回忆说,印象很深的是20年前的国庆节。“我和朋友一起去了天安门广场,广场上挤满了全国各地来的人,大家挥舞着手中的中国国旗,高声唱着中国国歌,我被中国人的爱国热情深深地震撼了。”吕宁说。

“十一”期间,美国人王书瀚也选择了来北京。

两年前,王书瀚来到中国,在四川成都的一家国际酒店工作。今年“十一”,他和朋友一起来北京“转转”,游览名胜古迹、感受节日气氛。在他眼中,北京是一座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城市,在这里,不仅能品味到浓浓的“中国味道”,还能感受到跳动的“世界脉搏”与兼容并包的大国胸怀。

“十一”假期也是观察中国人消费的一个窗口。除了游览故宫、天坛等名胜古迹外,王书瀚还去了王府井、西单等北京著名商业区。他表示,通过“黄金周”这一窗口,他看到了中国渐趋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以及人们强大的消费力。

当然,“十一”期间,也有不少人选择“宅在家中”。就职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美籍外教阿曼达,来到中国刚满一年,因为语言障碍和习俗差异,她的交际范围还不是很广。每到节假日,她更青睐于咖啡馆或书房,或给自己“充充电”,或为节后教学做准备。

“欢迎中国游客‘黄金周’来玩”

秋雨霏霏的加拿大渥太华,遮挡不住浓郁的喜庆气氛。

中国国庆前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周年招待会在渥太华举行。能参加这次招待会,伊森激动不已。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伊森第一次来到上海,把自己所学的技术、设计的产品带到那里。“当时,加拿大与上海之间还没有直达的航班,上海的一切也远不及现在这般现代化。但是,那时我就相信,中国的未来会很好。”伊森说。

后来,伊森鼓励儿子贾斯珀去中国发展。贾斯珀的公司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他还娶了一名美丽的中国妻子,最终收获了财富、荣誉与爱情。“我的儿子已经定居中国了,如今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未来我们一定能有更多的收获。”伊森对这点非常有信心。

在德国,“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一带一路’图片展”吸引了大量当地人驻足观赏。

“我爱‘一带一路’,我爱中国。”来自德国杜伊斯堡的小伙子保罗,在图片展上挥动着手中的五星红旗。曾一度衰落的煤炭、钢铁工业城市杜伊斯堡,如今因“一带一路”而重获生机。“杜伊斯堡现在可是中欧班列的枢纽城市,我们的业务也多了起来。”提及自己在杜伊斯堡港的工作,保罗难掩喜悦之情。他表示,“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独奏”,而是各国的“合奏”,大家都应该参与其中。

10月1日,马来西亚人郭如宾参加了中国同学的国庆聚会。大家精心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大餐,围坐在一起看电视。郭如宾从小就是一个中国迷,尤其喜欢中国的美食,也喜欢中国功夫。郭如宾祝愿中国“越来越好,永远向上”。

除了参加海外的国庆活动之外,还有不少外国友人自发送上祝福。10月6日,在非洲塞内加尔街头,美丽的姑娘艾弗里卡献歌《茉莉花》一曲,祝福中国国庆快乐。现场欢乐的氛围感染了来往的行人,不少会讲汉语的非洲友人自发加入到唱歌的行列。

艾弗里卡曾在北京度过7年的学习时光,在她心中,中国已然是她的第二故乡。“在北京,我看到了很多非洲人经商、学习。同样,在非洲我也认识了很多中国朋友。我觉得中国和非洲在发展中都需要彼此。”艾弗里卡说完,又开始了和远方中国朋友的视频通话。

“明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70周年的时候,我希望可以独立制作一张有中国元素的专辑,或者参与一部融合非中文化的电影。”这是这位塞内加尔姑娘的梦想。

“十一”期间,中国游客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这让中国人的国庆节变身全球的“黄金周”。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在外墙循环播放中文宣传片;法国春天百货为中国游客单独提供店内手机退税服务;阿联酋迪拜购物中心增设‘黄金周’中文服务台,还精心准备了京剧、变脸、旗袍、油纸伞等中国的传统表演和民俗展示……

不仅是商家,政府也加入了欢迎中国游客的行列。澳大利亚凯恩斯市市长鲍勃·曼宁在一段面向中国游客的视频里说:“凯恩斯人民欢迎中国游客‘黄金周’来玩!我们这里风情美丽、人民友好!”

“用‘翻天覆地’形容不过分”

借着中国国庆之机,许多外国人为新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点赞、喝彩。

苏丹专家叶海亚在中国度过了23年,亲眼见证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他特别感叹于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速度。

1995年,叶海亚第一次来到中国时,北京机场开辟的航线数量极其有限。而现在,中国已经建立起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已经成为全球最繁忙的机场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的发展是一个奇迹,用‘翻天覆地’4个字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叶海亚感叹道。

越南女孩武氏碧玉7年前曾在中国人民大学留学,今年,她再次回到母校攻读博士。“十一”假期,她重游了这座让她留恋的北京城。

7年时间,北京变化不小,而诸多变化之中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更新。“2011年,我可以用电脑上淘宝,买到我所需要的东西。而2018年,只需要一部手机就能搞定大部分的生活。”武氏碧玉说,从方便快捷的网上购物到随处可见的数字支付,从线上完成各类生活缴费到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新式服务,“数字化”走入了更多人的日常生活。

“自从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就不断见证中国经济的巨变。”来自英国的姚沛文已经在中国生活了16年,还在上海创办了一家股权研究和投资咨询公司。

观察中国的变化一直是姚沛文的兴趣。“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40年中保持了长期、稳定增长。”今年5月,他将自己的观察成果写成《看中国:伟大的巨变》一书。他希望有更多国家能够学习和借鉴中国的改革开放经验。

许多外国人不仅见证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还在中国的发展大潮中实现了个人梦想。

16年前,加蓬人艾度克来到中国留学,学习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之后,他选择留在北京的一家公司,并成为了一名电子通讯认证工程师。

艾度克凭借扎实的技能成为公司里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还组建了美满幸福的家庭。趁着“十一”假期,艾度克好好享受了温馨的亲子时光。“中国发展那么快,我对自己能在中国发展,感到很自豪。”艾度克说。

同样在中国找到发展空间的,还有埃及小伙儿白鑫。

“此时的阿拉伯世界,更加渴望了解中国。”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中国文化在海外火了起来。图书在文化交流中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

2011年,白鑫和他的两位中国朋友成立了一家从事中阿图书互译、出版的公司。短短数年间,在白鑫和同事的努力下,许多中国知名作家开始被阿拉伯世界所熟知,白鑫也因在中阿文化交流上做出的卓越贡献而荣获第九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白鑫表示,未来,他们将继续以推广中国图书为己任,努力让更多阿拉伯世界的读者接触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潘旭涛 赵 娜 高 虹 杨婧妍

责任编辑:余鹏飞

河北邯郸:打造“四好农村路” 诚信纳税“红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