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不退休的“村小”

原标题:不退休的“村小”

新华社成都10月7日电(记者李力可、薛晨)“看到学生就像看到儿子、女儿一样,我一定要勇敢起来,坚持走下去。”在群山环绕的四川南充市嘉陵区二龙山村,58岁的李科学和55岁的妻子郭虹迎来了在二龙山小学教书的第33年。

33年,从代课老师到唯一坚守深山的民办教师,李科学夫妇靠着微薄的补贴,给这些大山里最贫困的留守儿童带去了人生的第一缕曙光。300多名学生从这里迈出了走出大山的第一步,成为医生、教师、公务员……

二龙山村是离南充市区最远的一个山村,不通公交,要去一趟市区,只能先在蜿蜒的山路上步行2个小时到乡上,再坐上1个小时的公交车。对许多留守儿童来说,山外是另一个世界。

1984年,一所公办小学在二龙山村开办。但由于公办小学教师短缺,第二年,乡里的干部找到在村里行医的李科学,希望他到村小代几堂课。谁也没想到,李科学的“这堂课”一上就是33年。

“还记得我上的第一堂课是求解不定式方程,没有备课就讲了,倒也不紧张。”李科学回忆道,代课一个月能挣30块钱,在当时是一笔不少的收入。

“拆点并校”后,二龙山村及周边几个偏远的村子就没了公办学校,而到乡上的中心校读书,要走五六公里山路。“这么小的孩子,走这么远的路读书,太苦了。”1991年,李科学和郭虹租下了村小旁的一间瓦房,经过当地乡政府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批同意,两人开始在瓦房中办学。

入学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多,李科学夫妇只能采用“复式教学”的方式:一间教室里坐着几个年级的学生,高年级学生上课,低年级学生就自习。课堂上,李科学是一名严谨的老师;下课后,他会陪着同学们一起打球。

随着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不断推进,李科学夫妇办学的收入也从收取学费变为了每年6万元的公用资金补贴。但要维持学校的运转和一家人的生活,这些收入远远不够,李科学曾几度想放下课本外出打工。

“有一次,我已经站在讲台上告诉所有同学:‘今天过后,李老师就要出去打工了。’当时全班同学都上来拽着我的裤子、袖子告诉我,如果我不教书,他们就再也没有学上了。”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李科学最终选择留在讲台上。

2013年,在一家企业的帮助下,李科学夫妇原来的村小盖起了一栋两层高的教学楼,这里也成了李科学夫妇的家。

每天晚上,郭虹都要帮着住校学生们洗漱,熄灯后二人才收拾教室和备课。早上5点半李科学夫妇就要起床为学生做早餐。这几年,教育部门要求开设的课程不断增多,李科学夫妇又开设了晚自习。

“上学期毕业了20个学生,这学期只有37个学生来报到。”李科学数着花名册上的名字说。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把孩子送到外面的学校,二龙山小学招收到的学生越来越少。

“剩下的都是家里最贫困的孩子们啊。”李科学告诉记者,学校的生源来自邻近的几个村,绝大多数都是家庭条件困难的留守儿童。他们中有的是超龄学生,有的还有智力障碍。“我们学校必须收。”

还有两年,李科学就到了退休的年纪,但看着孩子们的眼睛,他打消了这个念头。“我要在这个学校坚守下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相关阅读:
国庆假期最后一天 各地迎来返程高峰 央妈送7500亿元政策礼包 凉凉的楼市能得到温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