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辱华事件发生时他正好在瑞典 这样谈该国是何模样

原标题:辱华事件发生时,我正在瑞典

[文/观察者网风闻 袁野]

9月14日,“瑞典警察将中国老夫妇半夜扔坟场”事件引爆舆论当天,我抵达丹麦哥本哈根开始了北欧之行,并于次日来到了瑞典第二大城市哥德堡;25日回到北京时,瑞典SVT电视台辱华事件仍然占据着头条。这次行程是早已定好的,无意间给了我一个难得的机会,亲眼看看这个正处于“风口浪尖”的国度是何模样。

瑞典的确到处是坟

对于这起事件的两个关键地点——斯德哥尔摩发电机酒店和乌德兰墓地,相信大多数读者已经非常熟悉了,身处实地,感觉更是直接:酒店偏在斯市西北一隅,再向外一点可能就算不上市区了;墓地则在斯市远郊区再往南很远,如果拿北京作一个粗略的类比,大概已经相当于南六环开外了,从酒店开到这里要斜穿整个斯德哥尔摩,就算半夜不堵车恐怕也要半小时,瑞典的警察真是对这里相当执着啊。

有“洗地派”表示,这里是斯德哥尔摩一个“风景如画的景点”。好吧,反正我在马蜂窝,以及以资料齐全著称的Lonely Planet上都没有找到这个“景点”的推荐,在瑞典当地的旅游地图上也没有这里——绝大部分游客恐怕都是到斯市南岛就止步了,会继续孤军深入前往这一大片墓地参观的人估计屈指可数。讽刺的是,在手机的谷歌地图上,斯德哥尔摩市的大部分景点都是用瑞典文标注的,倒是这片地方标注了显眼的“林地公墓”。

手机地图缩到这么小,墓地还是格外显眼手机地图缩到这么小,墓地还是格外显眼

但是我也要为“洗地派”贡献一点新论据。瑞典,以及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的确到处都是墓地,但凡在高速路沿线见到稍大的村镇,其中心往往都是一座教堂,教堂前后一定会是一排排墓碑,斯德哥尔摩市区里也有一片相当大的墓地。

高速边经过的一个瑞典小镇,教堂前满是墓碑高速边经过的一个瑞典小镇,教堂前满是墓碑

北欧人民对于墓地的认知也同中国人存在很大的不同:墓地已经被“景观化”,成为一种休闲旅游的场所,与公园相近,因此墓地周围的房价往往更贵。我们旅游团的瑞典领队也说:墓地安详静谧,所以警察经常把喝醉酒闹事的人扔到那里去,让他们冷静冷静。

好吧,这至少说明把中国游客深夜扔到远郊墓地之举的确是按照惯例行事。瑞典警察毕竟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机器,人家不讲人道主义,我们也说不出什么来。

“天堂”还能维系到几时

8月13日,哥德堡发生大规模烧车事件,近百辆汽车遭到“身穿黑色套头衫的青年”焚毁。在哥德堡走马观花两天后,笔者感到这里频发骚乱实在令人毫不意外:哥德堡是瑞典通向丹麦的门户,也是我们此行途径瑞典的第一站,它留给我们的印象相当糟糕。

哥德堡是瑞典的工业重镇,据称集中了斯堪的纳维亚地区50%的工业。我们所住的宾馆恰好在河边,旁边就是一座巨大的造纸厂,突兀地伫立在城市中央;河对岸满是起重机和集装箱,还停泊着两艘来访的荷兰护卫舰。

老城区乏善可陈,也许因为是周日,街上商店几乎全部关门,只有7/11便利店坚持营业(7/11在北欧的扩张相当厉害,各国街头都有不少)。这里很容易令人联想到美国的“锈带”。

对哥德堡的负面印象有相当大部分要归咎于当时遇到的大雨。十天一游,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北欧地区实在不太适合人类生存,这里几乎无时无刻不下雨,而且还都是太阳雨,天气预报以小时计依然顾此失彼,当地人干脆连雨伞都不带,裹一件冲锋衣了事。极夜和极昼更是折磨人,抑郁症发病率高得吓人。

拜气候所赐,当地物产只能用“贫瘠”来形容,大部分蔬果仰赖进口,值得一提的唯有三文鱼而已。穿行在乡下,路旁的农场上散落着大量包装好的白色“草包”,也就是待出口的牧草,这也许是当地仅有的大宗出产。

挪威在20世纪70年代发现石油前简直一穷二白,一些闭塞的山村里人们近亲结婚、甚至生出大批的低能儿童。瑞典虽然祖上阔过,但转入近代,若非有铁矿石等资源庇佑、并早早实现工业化,命运恐怕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当年凯撒大帝连英格兰都嫌苦寒而兴趣乏然,对北欧恐怕更是会嗤之以鼻。如今欧洲工业巅峰已过,“高福利天堂”还能维系到几时?哥德堡恐怕就是例子。

不过到了斯德哥尔摩,尤其是市区,依然是一片歌舞升平,相当符合很多国人对于欧洲的幻想。相较于挪威、丹麦和芬兰,瑞典更偏向于工业立国,因此这里的生活节奏明显更快,住宅楼和立交桥等街景也更让国人感到熟悉,笔者十天旅途中唯一一次堵车就是在斯德哥尔摩。虽然人均GDP不如挪威,但斯市的消费能力似乎有过之,奥斯陆市中心商业街的看家大牌居然是HM和GANT,这里则有LV和GUCCI了,而且每家店里几乎都配有中国店员。

北欧人民的“高素质”神话也的确所言非虚,至少在路上真的是“车让人”,垃圾分类也远比中国细致。但除此之外,至少就笔者看来,神话就没剩下什么了:大吵大闹、随地吐痰、闯红灯,种种现象一点也不少,无处不在的涂鸦和街角乱扔的酒瓶提醒我们烧车和骚乱并不遥远。盗贼也的确嚣张,同团的一位阿姨就在购物时被拉开了背包,差点被偷。

由于“墓地事件”的影响,笔者特意观察了瑞典的警察。平心而论,见警率还是相当可以的,至少在旅游点附近是这样;警察基本都是三人一组巡逻,而且其中必有一名女警察,“墓地事件”中警察的配置似乎也是如此。有趣的是,一组警察中似乎总是会有一位大胡子,不知是特意如此以行威慑,还是当地男士都偏爱蓄须。附带一提,瑞典警察的精神面貌好像比较散漫,笔者周六上午游览斯市,结果议会大楼前的警察在围成一圈欢声笑语,皇宫前的则在埋头玩手机。

议会前的警察:好开心呀好开心议会前的警察:好开心呀好开心皇宫前的警察:大家一起玩手机皇宫前的警察:大家一起玩手机

来自外国的劳动力早已接管了几乎一切中低端的服务业。我们的大巴车司机是波兰人,另一位虽然具有瑞典国籍,但却是意大利和伊朗的混血儿。从酒店前台到餐馆应侍,几乎看不到本地人面孔,连替瑞典国王遛狗的近侍都是东欧人。

在斯德哥尔摩老城区,笔者遇到一队前来游玩的当地小学生,其中白人小孩的数量目测略超一半,其余的全部是有色族裔,其中还有一个华裔小男孩。在斯德哥尔摩乘地铁,一旦驶出城区,月台上有色族裔的数量就急速上升。即使在中心市区,黑发黑眼的中东人也颇为常见,而且不少白人女孩似乎很愿意找一个中东男友。笔者在旅游景点和商场门口看到的乞讨的人,则几乎全是穆斯林女性。

虽然是老生常谈,但这还是不禁使人联想到拜占庭帝国的末日:“真正的罗马人”只剩下几千,丧失了结婚和生育的习惯,只擅长在修道院里著书立说;皇帝依靠雇佣兵打击竞争对手,依靠西方干涉的威胁恐吓苏丹,勉强拖延苟且偷生的岁月。

无可救药的历史和政治偏见

此次瑞典电视节目辱华的一个主要爆点就是西藏和台湾又一次被从中国地图上抹掉了。身在瑞典,笔者对此毫不意外,因为一种广为人知的情况在这里感觉格外切肤,那就是瑞典人,甚至相当比例、甚至是多数的西方民众,在被长期“洗脑”后,是真心认为西藏和台湾“不属于”中国。在正式场合,他们可能会有意识地更正自己的说法,但只要一个不小心就会暴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不久前众多外国公司将台湾和大陆分别列出,也是这种心态的体现。

瑞典领队,一位30多岁的女性,告诫我们:不要与当地人谈论“4T”:西藏(Tibet),台湾(Taiwan),天安门(Tiananmen),以及东突(Turkestan)。很多瑞典人真心认为“西藏是被非法且暴力地占领”,支持“藏独”不是为了挑衅中国,而是道德上正确的做法——他们打心眼里不觉得自己错了,反而认为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是一种权宜之计,是一种委屈,所以格外理直气壮。

在游览斯德哥尔摩的游船上,笔者曾尝试与船上的导游探讨一下西藏。这位小哥虽然没来过中国,但中文说得极好,对我们的态度也很友好,他的看法颇有代表性——甚至,为了维持友好的谈话,也许还有保留。他对笔者说:

“……汉人从来没有真正统治过西藏。噶厦政府是效忠于清朝的大皇帝,后来清朝灭亡了,达赖从来没有说效忠于新的中国政府……”

不得不承认,这名普通瑞典人对中国近代史某些细节的了解比我还要熟悉,甚至能精确地说出十四世达赖继位的年份,令人震惊。但对整段历史的认识,却是建立在西方的错误宣传上。

涉藏问题上的反华宣传在全世界范围内颇有影响力,对此笔者早有耳闻,但此次亲身经历冲击尤为强烈。要扭转外国普通民众的认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前景令人忧心忡忡。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在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奖博物馆中,每一位获奖者都在系统中载有生平和事迹,莫言、屠呦呦也是如此,唯独1989年和2010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资料只有头像和姓名,其他均付之阙如。不知是不是诺奖委员会心虚,不知怎么为这两位“歌功颂德”。

种族主义根深蒂固

我们的中国导游也谈到了“墓地事件”,她觉得这要归咎于曾家人素质太差,给国人丢脸。“太可惜了,瑞典人对中国人可友好了……”

瑞典对中国友好,这一观点有很多论据。瑞典1950年5月9日同中国建交,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瑞典国王十分热爱京剧,曾拜梅兰芳为师,连带着瑞典人民都热衷中国文化;瑞典商船早在17世纪就曾到访中国,双方有着三百多年的交往史,18世纪时中国商品在瑞典掀起了一股“中国热”,斯德哥尔摩船岛上的东亚博物馆里就有大量珍贵的中国文物……

这种“友好”与对中国的歧视和偏见同时存在,显得既荒诞又可笑,但事实上,两者并不矛盾。

虽然瑞典高度保护人权、至为尊重多元,文明开化堪居世界之冠,甚至被嘲讽为“白左之王”,但如此高强度的洗礼还是洗不掉他们骨子里的傲慢,甚至是种族主义色彩。

就像“东亚博物馆”(Östasiatiska museet)一样,它的直译其实应当是“远东博物馆”,不知是有意无意地,中文译者采取了更婉转的译法,但其间散发出的西方中心论色彩还是挥之不去。必须指出的是,该博物馆在斯德哥尔摩市官方中文版旅游地图上的广告字句不通,一看就是用谷歌翻译的,而且压根就没找人校对过。

东亚博物馆广告:你说啥?东亚博物馆广告:你说啥?好吧,连王宫都写错了好吧,连王宫都写错了

此次SVT电视台的辱华视频中,将中国人丑化为戴斗笠的古代形象,这其实也不是巧合。在斯市最著名景点、举办诺贝尔奖晚宴的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中有一幅金碧辉煌的壁画,描绘了世界各族人民来到梅拉伦女神面前的场景:其中的东亚人,就是一幅头戴斗笠、尖嘴猴腮的样子,旁边的黑人则像一只涂有彩绘的猩猩。

市政厅壁画。这东亚人的形象……市政厅壁画。这东亚人的形象……

好吧,你可以将此归咎于时代局限或是艺术造诣不高,但笔者觉得这更像是一种世界观的真实流露:在西方人眼中,包括东方在内的世界其他地方的文明再辉煌壮丽,都只具有珍玩的意义,只能供西方人用“猎奇”的心态玩赏。

欧洲掀起过“中国热”,但也掀起过“日本热”、“印度热”,中国瓷器在欧洲人眼中的地位,可能与土耳其弯刀、波斯挂毯相去并不远。并不能因为有过“中国热”,就高估他们对我们的尊重程度,进而心存幻想。西方可能会出于礼貌而客客气气,但他们撕破脸的时候已经越来越多了。

相关阅读:
广州整治城中村犯罪:为期3年 “黄赌毒”等为重点 河北大气污染防治:严禁一刀切 取暖坚持宜煤则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