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最后的独生子女们:我们这一代受政策影响最明显

原标题:最后的独生子女们

平时接触到的那些家里有兄弟姐妹的朋友,相处起来真的会不一样,年纪大些的一定会更照顾人,而且那种行为是自然而然的。

文"新京报记者朱若淼 编辑 |陈晓舒

一周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三定”方案出炉,正式撤销了原来负责计划生育的三个部门——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司、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司、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司。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人口政策开始转向计划生育。“晚、稀、少”成了那时的口号。1978年,中国试行一胎化政策,并在1981年成立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

1990年,宋丹丹、黄宏主演的《超生游击队》成为了那个年代经典的小品之一。之后十多年时间里,这部讲述农村夫妇为多生一个儿子而背井离乡,躲避计划生育政策处罚的小品,总会在春晚前夕反复被播放。

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人口预测专家王广州估算,2010年的中国,独生子女的数量约1.45亿。这占到了当年全国总人口的10%。

而如今这个风向变了。

2013年,中国开始启动“单独二孩”的计划,两年后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宣布了“全面二孩”的政策。

这群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出生的人,成了中国特殊的独生子女群体。我们跟处在不同生活阶段的他们聊了聊,以下是他们的口述:

“我就是典型的‘421’家庭”

@程武 37岁

1981年1月,我出生在安徽一个小城市,父母那辈都有兄弟姐妹。奶奶生了七个,妈妈有三个兄弟。印象中,小时候过年都特别热闹,一大家子人,分开坐好几桌。上上一辈人是被鼓励生育的,那时候毛主席说“人多力量大”。

80年代末,我上小学。学校里比我大一点的孩子都会有兄弟姐妹,比我小的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上学路上经常会碰到老一点的妇人带着孕妇,出现在一个院子门口,有点鬼鬼祟祟的样子,他们老喊院子里的人叫黄医生,后来我猜黄医生应该是帮别人接生的。

那时候算是计划经济时代,在城市里大家的工作属于铁饭碗,住房是分的,工资是单位发的,大家不敢超生,如果被开除公职的话基本就断了收入来源。只有农村可能愿意罚钱超生。

我以前对于家庭的概念就是三口之家。因为从小我们的观念里就是只能生一个孩子。直到计划生育政策松动之前,我都没有过二胎的想法。

2008年听说“单独二孩”,那时候我刚谈恋爱,还跟媳妇儿开玩笑说我们俩都是独生子女,以后说不定还可以要二胎。2011年,儿子出生的时候我去办独生子女证,身边人跟我说,你办这个干嘛,好多人都不办了。直到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的时候,这个政策彻底放开了,我也开始有了二胎的想法。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和我年龄相仿的这一代都开始要二胎了。我有个朋友二胎后发了个朋友圈,“两个孩子也挺好的,你老了以后插着管子,孩子们可以商量。老大说,我看拔了吧。老二说,行。”我到现在还记得这条朋友圈。

多一个孩子,以后的事情可以大家商量着来。现在我们家,我是最希望生二胎的。

我们这一代是受政策影响最明显的一代。前几年去给孩子开家长座谈会的时候,还跟身边同龄的家长聊起来,出生的时候赶上计划生育,上大学的时候赶上大学缴费,大学毕业的时候就业不分配了,工作以后又赶上房改。我记得2009年的时候网上有个图特火,底下两个人,头上顶着个板儿,上面是四个老人,然后这两人下面还有一个小孩。我就是这样的,典型的“421”家庭。

现在国家又开放二胎了,感觉可以补偿我们小时候没有兄弟姐妹的那种遗憾。但现在父母年龄也大了,他们还要在家照顾90岁的奶奶,不能老过来北京帮忙带孩子。好在我现在还没有到面临严峻养老问题的时候。

“将近30岁的时候很多想法就变了”

@林依 34岁

我1984年出生在成都。爸爸是老师,妈妈是医生。从小爸爸就跟我说,如果家里有第二个孩子的话,他就会被开除。小时候周围的同学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我就习惯一个人,上小学的时候,父母工作忙。我经常一个人在家里一待就是一整晚。那时候对于一个小朋友来说,好像是件还挺得意的事情。因为其他小朋友都不会这样。而且过得也比较自由,父母会给我一点钱,自己买东西吃,也没人管。

直到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我才碰到家里有很多兄弟姐妹的同学。那时候我还挺好奇的。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个保定男生。他说,当年他爸妈为了生下弟弟还编了个谎,说大儿子身体有缺陷,申请再生一个。我问他,“你爸妈说你身体是什么缺陷?”他回答,“智障”。

大学毕业以后,2009年我去上海找了份互联网公司里的工作。那时候年龄小,对未来没有特别明确的想法,而且父母不在身边挺自由,没有人在旁边叨叨。在那座城市没心没肺地过了几年。

2010年,我跟男友在上海结了婚。将近30岁的时候很多想法就变了。我先生也是成都人,他也是独生子女。我们决定还是回到成都,能离父母近一些。于是2014年,我们就从上海搬回了成都。今年年初,我生下了女儿。

原本我们都没有想过要孩子,感觉挺麻烦的。但现在看,生下女儿还真是一件挺欣慰的事。

自从我30岁以后,我跟妈妈就因为生小孩的问题发生过很多矛盾。那段时间我们的母女关系蛮紧张的。她会逼我去医院检查是不是因为身体的原因(而生不出小孩)。女儿降生以后,我看见父母真的很开心,那时候才知道这件事对他们的满足感有多大,那是我给不了他们的。现在我妈经常会把我以前的照片翻出来给我看,说我女儿跟我小时候的样子特别像,还挺温馨的。

有了女儿之后多多少少也理解了父母,不过现在的我可不敢像父母那样把女儿一个人丢在家里,会有各种担心。

“我从小就希望父母能再生一个”

@宋橙 27岁

我1991年在西安出生,后来在深圳长大,父母都是老师。

小时候爸爸在西安美术学院当老师,我就住在学校里。父母工作忙,我经常一个人在家或者白天被放到他们同事家里,跟同事的小孩一起玩,等晚上父母下班了再把我接走。我从两三岁开始就上托儿所了,而且还是全托班,每周一去,到了周五我妈来接我回家。

那时候我就觉得一个人挺孤独的。我的家里全是娃娃,我上街看到想要的娃娃,妈妈都会给我买。

上小学的时候,因为父母工作调动,我们搬去了深圳。我发现广东那边好多家里都生好几个孩子,我很羡慕身边的同学,希望自己也能有兄弟姐妹。

在深圳,我接触到的家里有好几个兄弟姐妹的朋友大多是潮汕的,他们家里基本生三个以上。他们说,因为自己不是独生子女,生下来就被罚了钱。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2002年我上五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妈妈班上有学生家长打电话来,让妈妈帮忙多照看那位同学。后来我听说,那个阿姨生了二胎,被计划生育委员会的人强制带走去医院做了避孕。我才知道,超生后会被强制避孕。

到了前几年,我听说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话可以生两个孩子,我就有了以后生下小孩不能只生一个的想法。因为不希望他(她)孤独。

平时接触到的那些家里有兄弟姐妹的朋友,相处起来真的会不一样,年纪大些的一定会更照顾人,而且那种行为是自然而然的。

我自己感受最强烈的是高三毕业,跟朋友去旅行的时候。我们在船上吃饭,桌上只有一盘鸡肉,大家都没动,盘子里的鸡腿,只有我夹了。坐在我对面的人就跟我说,“你家里肯定只有你一个孩子,你难道没看见桌上还有其他人么?”那件事之后,我还反省了下自己是不是不太替别人考虑。

“等妹妹再大点,说不定我会把她当女儿”

@陈晓静 21岁

我1997年出生在福州。小时候家里只有我一个孩子,我羡慕有哥哥姐姐的小朋友,那样就会有人照顾自己。

我小时候还挺独立的,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自己坐过飞机去北京。那时候我爸爸在北京出差,我妈妈把我送到机场,爸爸在北京的机场接我。从一年级开始我就自己去上学,等我上初中后,就不想被太多关注了。我怕被别人期待,这样会有压力。

2015年我还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听爸爸妈妈讨论起二胎的话题。2016年临近高考,有一天外面下雨,妈妈要出门遛狗,我爸不让。当时我觉得有点奇怪,那天晚上妈妈告诉了我,她怀孕了。我当时的感觉是挺神奇的,我妈已经45岁了,再生孩子挺不容易。当时最关心的就是她的身体。因为她之前有子宫肌瘤,后来做了腹腔镜手术,留下来一些瘢痕。本来就是高龄产妇,怀孕后又胎盘前置,还挺凶险的。

2017年过年的时候,妈妈剖腹产生下了小妹妹。小妹妹的出生,对我生活最大的变化就是——我把自己房间让给她了,书房成了我现在的房间。平时我跟身边的朋友会聊到这个话题,我把妹妹的照片发给他们看。他们大多数的反应是,“你妈妈好厉害,这么大年龄了还生。”许多家庭因为父母年纪大了,已经生不出来了。

高考后,我选择在福州医科大学读书。我基本上每个周末都会回家,督促妈妈做运动,提醒她去医院体检。

我感觉现在这样还挺舒服的,大家不会把注意力全集中在我身上。父母现在更希望自己能健康一点,这样能看到小妹妹未来结婚,而我也愿意把更多精力放在妹妹身上。她现在一岁多,很聪明,哑语打得很好,不知道她什么时候能说话。

我跟妹妹年龄差这么多,等她再大一点,说不定我真的会把她当女儿。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为化名)

相关阅读:
中国高铁网最北“一横”哈牡客专开始联调联试 朱旭遗体告别仪式 温家宝送挽联“朱旭同志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