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舆情研究11年:见证“最大变量”变“最大增量”

原标题:舆情研究11年:见证“最大变量”变“最大增量”

来源:上观新闻作者:祝华新

我1986年进入人民日报做记者,1987年与同事合作写出长篇报道《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获得当年“中国好新闻”特别奖,被视为改革开放40年代表性作品。2007年,我转入网络舆论研究,给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报送了第一份舆情分析报告(有关黑砖窑事件),并开始作为第一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撰写年度互联网舆论分析报告至今。2008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成立,我担任了9年秘书长。从传统媒体进入互联网业,11年来追踪观察网民的喜怒哀乐,对互联网治理和社会治理沉淀了一些理性的思考。

勤点鼠标

感知同生一世的网民忧乐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2004年)。2008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应运而生,开设国内第一个舆情频道。2009年创刊国内第一份有正式刊号的《网络舆情》内刊,时任人民日报社长张研农亲自主持创刊座谈会,并提议我做刊物执行主编。

我写过一篇文章《网络舆论研究:悲欣交集的体验》,感慨:网络舆论监测就是这样一个行当,舆论强度和演变轨迹需要一系列客观指标来锁定,但指标背后的舆情蕴含了当下民众太多的苦乐、太深的无奈和太沉的期待,不能不牵动着研究者的心绪,让人精神亢奋又容易精神疲惫。改革开放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产生了不同的利益诉求。现阶段互联网成为各阶层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通道。人民网舆情业务赢得社会关注,发端于2009年的河南灵宝“跨省抓捕”网友案。在上海打工的年轻人王帅上网反映家乡征地补偿问题,被基层警察带回灵宝关押。《中国青年报》报道、《人民日报》评论后,人民网组织了4次网络访谈,推动地方政府复查和纠正了此案。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一位领导发来短信,称“你们在推动历史进步”。

此后一系列备受网民关注的事件,人民网舆情监测室都进行了专业解读分析,或公开发表舆情观察,或给有关部门提供内参,促成事态向积极方向演进。我觉得同生一世的网民是可爱的。灵宝“跨省抓捕”案纠正后,网友欣喜于“网络问政”的良性互动,在舆情频道留言:“网民轻点鼠标,就与总书记在一起了!”

网民喜欢吐槽,但并不苛求。在2011年四川会理县领导“悬浮照”事件中,网民虽然起哄把会理县领导PS到名山大川和中外突发事件现场,但最终对会理县政府的知错即改给予包容。此事成为官民携手轻松化解公共治理舆论压力的一个经典案例,也是地方形象一次漂亮的“反向营销”。

我研究网络舆论这些年,结交了大量网友、“大V”、政务新媒体和主流媒体“两微一端”的小编,发现很多人网下的秉性与网上的张扬风格出入很大,但大多是性情中人。我的研究也曾引起有些网友的误解和吐槽,我理解这些网友都渴望自己的声音能被倾听、被理解。以我在主流媒体网站的工作优势,我应该更加体谅和尊重他们的意见表达。由此,我更加珍惜人民网的这个工作平台和职业机遇。

在贵阳为最高人民法院中心组授课后,与时任常务副院长沈德咏合影。在贵阳为最高人民法院中心组授课后,与时任常务副院长沈德咏合影。

“坐南朝北”

助力网络群众路线

2011年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微博平台冒出数亿条微博,吐槽铁道部的不当处置。我在南京禄口机场深夜候机时,写下了舆情观察文章《到了用网络倒逼改革的时候了》(刊于《中国青年报》2011年7月25日)。

互联网会不会动摇我们党的群众基础?有些人甚至冒出了取缔微博的想法。在这个关口,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做出了明智的抉择。在加强对微博平台管理的同时,2011年10月13日,在北京召开了“积极运用微博客服务社会经验交流会”。会议鼓励党政部门和专家学者前进到微博平台,与某些偏激言论抢占话语权。座谈会后,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踊跃开设政务微博账号,打造“红色大V”矩阵,通过互联网发扬光大党的“群众路线”。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研发了《地方政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连续7年发布年度《政务微博排行榜》(后几年以“人民日报政务指数”名义发布),为各级政府妥善处置热点舆情、培养新媒体传播能力提供客观评估指标。我带领团队研讨,提出了一些舆情处置的理念和主张,如突发事件“黄金4小时”法则,本地BBS是听取社情民意最短路径,“警惕大V、包容中V”,发展“网络统一战线”、政府决策以“舆评”为前提,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广泛认可。我们的舆情研究秉承“坐南朝北”的建设性立场,舆情分析师始终要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帮助政府体察民意,科学制定和修正决策。我们还组织了几次“成都论坛”,遍邀全国主流媒体和政务新媒体参会,探讨和营造主流价值观的传播矩阵优势。

人民网通过舆情监测为政府回应社情民意、解决现实问题积极献计献策,成为政府各部门与民意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各地遭遇突发事件和敏感舆情,常常想到听听人民网的应对处置建议。11年来,我和内容团队经常应邀给政府有关部门讲授交流舆情处置理念和经验。我觉得,舆情监测是新闻报道的B面,延续了媒体人为社会充当“船头瞭望哨”的职业理想。以专业知识为政府改善公共治理献计献策,是我这代媒体人的职责所在,也是人生价值的皈依。

在新疆和田,给生产建设兵团14师47团讲授网络舆情。在新疆和田,给生产建设兵团14师47团讲授网络舆情。

公共政策研究,

促进政府企业舆论良性互动

9月10日,在人民日报社与招商局集团举办的2018中国新产业峰会上,我以人民网舆论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的身份,发布了《互联网企业政策舆论环境适应力研究报告》。

如果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工作是“帮领导干部读网”,在政府部门和公众舆论、意见人士之间架设沟通对话的桥梁;人民网舆论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工作则要更上一层楼,从突发事件的应对技巧,提升到舆论生态、舆论规律的剖析把握,为党政机关的决策思路提供高端内参,特别是要“帮互联网企业读政府”。我们的研究,可以帮助新业态企业家理解现政府的监管思路,克服“程序员思维”和技术至上的逻辑,不能热衷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判断,渴望市场无限扩张,但不考虑现实的国情和政策环境、舆论环境。此外,还要谨防企业家社群的“茧房效应”,形成企业家封闭价值系统。遭遇舆论危机,习惯于向企业家群体寻求温暖,不了解、不理解政府的监管逻辑,对民众逻辑也比较隔膜。

人民网总裁叶蓁蓁要求我把“舆论与公共政策”业务做出品牌,做成人民网一条新的业务线。我这代大学生赶上了一个大时代,时代大潮进进退退,波澜壮阔。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告诫“有人说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搞不好会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5年后,在今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要求把互联网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我们党对互联网治理显得更为自信从容。我想这正是人民网舆情业务的努力方向。媒体融合发展从传统的舆情业务前进到互联网高端智库服务,政府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互联网新业态的发展和管理,都值得我们钻研,拓展新的管理思路。站在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巨人肩膀上,我们极目四望,研读政策、把脉舆论,为政府有关部门减少治理成本,为互联网企业在当下政策舆论环境中趋利避害,提供咨询顾问服务,履行我们的一份政治责任和专业智慧。

参加政法系统微信公众号“@长安剑”一周年活动,主持专家座谈,把脉政法舆情。参加政法系统微信公众号“@长安剑”一周年活动,主持专家座谈,把脉政法舆情。

我1979年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时,喜欢美国记者的新概念史书《光荣与梦想》。我相信,新闻媒体是离经济政治最近的一个看台,职业便利让我们见证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并有可能贡献出一己绵薄之力。这种心气和激情,是我每天6点前起床、7点上班的乐趣所在。(作者为人民网舆论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相关阅读:
网传陕西米脂县致9死案凶手被执死刑?警方:不实 重庆查处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涉黑涉恶7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