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进林周 助力农牧民增收

原标题: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进林周 助力农牧民增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林周县卡孜乡白朗村这句话得到了充分的印证。中国科学院拉萨农业生态试验站(中科院拉萨站)通过科技改善了白朗村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实现了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西藏高原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武俊喜介绍,自2011年开始,中科院拉萨站在林周县卡孜乡白朗村开展整村推进科技服务,探索生态和生产协同可持续发展模式。

2011-2012年,在西藏科技厅饲草重大专项的支持下,投入经费30万元,中科院拉萨站为白朗村治理退化草地1770亩,饲草产量提高了约2倍,增加了草地载畜能力。2013,2015,2016和2017年在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支持下,中科院拉萨站在林周县实施了“绿哈达行动”植草项目,取得良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4年分别在林周县实施,3年总计治理退化草地面积1600亩,种植优质人工饲草5900亩,总计植草面积7500亩。

治理退化草地和种植优质人工饲草两种做法饲草产量直线提高,直接支持了当地牲畜的集中养殖,同时增加了牧草青干草售卖收入。

2013年,中科院启动了“促进农牧民增收的西藏农牧结合技术体系构建与示范”项目和中科院STS项目“西藏林周县半农半牧村(白朗村)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集成示范”,总计投入资金600万,参与专家23人,以“四个一工程”为工作内容,开展农牧结合、合作经营示范,推动农区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型。

在白朗村成立的“林周县白朗村种草养畜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率先开展“土地入股、利润分红”合作经营,将适度规模化农牧结合集体经营和分户经营有机结合,并使集体、农户之间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白朗村以退化草地恢复治理、牲畜轮牧补饲为主线,退化草地产草量提高3倍以上,羊出栏率由11%提高到37%。

2014年参与白朗村合作社的农户110户,2015年就增加至138户,2014-2016年期间,合作社138户农户每年能够分红1000-2000元/户。并且,先后每户拿出600元和800元现金入股到合作社,持续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2016年,中科院科发局专门设立科技扶贫专项,在林周县开展订单草牧业扶贫示范工作。同时,2016-2017年西藏科技厅支持重点项目“基于草畜平衡的河谷型藏羊高效养殖模式研究与示范”。通过建立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草牧业产业扶贫可持续模式,繁育牧草种子,种植优质饲草、开展草产品加工和彭波半细毛羊养殖。目前,通过与合作社签订牧草种子订单,合作社安排本村56户贫困户总计种植了157亩绿麦草,按照预计每亩种子销售价600-800元/亩。

2017年,依托林周县白朗村种草养畜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立高效养殖示范基地1个。开展适度放牧和补饲综合技术示范,出栏509只彭波半细毛羊,新增利润10.78万元。2018年合作社与江苏商会食堂达成协议,专供绿色高品质澎波羊肉。

武俊喜表示,目前,中科院拉萨站一方面继续推进以合作社为主体的草地畜牧业产业发展,以业脱贫为主;同时,也在进一步与卡孜乡政府合作,推进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精准扶贫模式,将退化生态治理、生态旅游、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相结合,在林周县的生态红线区或者国家级生态保护区内以生态旅游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关阅读:
我区召开义务教育发展国家督导检查反馈意见电视电话会议 收藏爱好者用老式放映机讲述爱国故事 幸福园社区放映胶片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