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宗 “6+”模式让贫困群众“钱”途更广
□张蕾 贺相佳 梁志晓
扶贫要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关键要打牢产业扶贫基础。作为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广宗县立足县域经济实际,积极引进牧原生猪养殖项目,并在牧原“5+”扶贫模式的基础上,探索了更贴合本地实际的牧原“6+”扶贫新模式,使其成为继光伏产业之后的又一个全面覆盖的主导扶贫产业。目前,全县5574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两个以上产业项目全覆盖,让贫困群众的“钱”途更宽广,确保每一名贫困群众都有业可从、有企可带、有利可获。
选准优势产业,为产业扶贫打好基础
产业扶贫,只有产业的盈利,才能带来扶贫工作的持续性,因此,选准产业龙头是关键。
始创于1992年的牧原集团是一家总资产400亿,子公司120余家,规模全国第二、全球第四的生猪养殖企业,以生猪养殖为核心业务,是集饲料加工、生猪屠宰、生态农业、社会公益、电商服务等多领域共同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牧原集团坚持把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成功实施了“政府+金融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5+”资产收益扶贫模式,撬动了金融资源参与脱贫攻坚,实现了企业和贫困户等多方共赢。牧原“5+”扶贫模式已在全国13个省(区)55个贫困县完成投资215亿元。
在广宗县委、县政府的多方协调努力下,该集团于2016年成功落户广宗,广宗牧原成为牧原集团在我省的第一家子公司。总规划建设年出栏100万头的生猪养殖体系,项目总投资约16亿元,建设项目为12个现代化养殖场和1个年产40万吨的饲料厂,配套建设公猪站、无害化处理厂和有机肥厂等,打造农业、工业、服务业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全方位带动广宗劳动力市场、建材、物流运输、服务业、农业的一体化发展。目前,广宗牧原养殖一场规划建设年出栏20万头规模的育肥场,养殖二场规划建设年存栏1万头规模的母猪场,已全部完工并投入运营,分别存栏生猪77886头、30020头。配套的年产40万吨饲料厂,目前已完工60%。另外七场、八场、九场在建,十场即将开工,全部作为产业扶贫场。
创新扶贫模式,为脱贫致富铺平道路
广宗县在我省首家开启了牧原资产收益扶贫模式,结合县情实际,充分利用国有企业作为贷款主体可免担保、免抵押,程序更快捷的优势,将牧原“5+”模式创新为“政府+金融机构+国有企业+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6+”产业扶贫模式。具体做法是,政府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县属国有企业广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入股成立合作社,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企业服务,确保牧原集团顺利生产运营;农发行结合贫困县实际,利用国家扶贫贷款政策提供贷款服务;广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作为承贷主体和实施主体,按照技术标准建设现代化养猪场;猪舍建成后运营管理权委托扶贫合作社;牧原利用自己的技术、设备、人才、管理等优势租赁猪舍养猪,每年向合作社支付租金,合作社将利润用于贫困户分红。5年合作期满后,牧原公司将猪舍全部原价回购,并负责最终还本付息。
目前,牧原“6+”产业扶贫新模式运转顺利,农发行批准扶贫贷款3.03亿元已到位,首期建设总占地797亩、年出栏26万头商品猪和年存栏0.75万头母猪的养殖场各1个;9月上旬首期将537.8万元向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574户、13947人分红,平均每户分红达千元。此模式通过政府银行企业的有机结合,让贫困户稳定增收,成为造血功能强、持续时间长的有效扶贫方式。
实现多方共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扶贫模式
牧原“6+”产业扶贫新模式,具有可复制、可推广、贷款额度大、贷款周期长、贷款速度快的特点,是贫困户、企业、银行、政府多方共赢的项目:一是贫困户赢了,获得了稳定收益,在几乎不承担任何风险和劳力的情况下,就能够长期持续地获得稳定资产收益,实现大产业全覆盖、小项目精准到户,让贫困户收入有了双重保障;二是扶贫的龙头企业赢了,解决了资金瓶颈,企业既承担起社会责任,也获得国家金融扶贫政策释放的红利;三是金融部门赢了,降低了贷款风险,获得了正常贷款业务收益,降低了经营成本;四是政府赢了,加快了脱贫进程,树立起完成全县脱贫攻坚任务的信心,且通过创新探索有效整合县域金融资源和优势产业,形成“抓金融促产业、抓产业助脱贫、抓脱贫富农民、富农民奔小康”的良性循环。目前,广宗牧原公司的300名在职员工中,有200名是本地人,预计全部投产后需用工2000人,招收本地人比例能达到80-90%,人均工资可达3500-5500元,且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本地粮食,切实增加了群众务工和务农收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