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为何国际化推进多年 银联还是难打开外国人钱包?

原标题:为什么国际化推进多年,银联还是很难打开外国人的钱包?

“十一”出境高峰将至,银联又做足了打开人们钱包的准备。

与往年一样,在公布各项消费优惠的同时,银联还搬出了一组数据来展示其在全球范围内铺设开的巨大网络:

今年9月中旬,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银联准备在英国等国推出品牌卡,进一步在欧洲市场扩张。银联国际欧洲分公司总经理魏志宏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他们希望面向的是欧洲市场的当地客户,而不仅仅是从欧洲前往亚洲的人们。

2015年中旬,中国银联总裁时文朝曾透露过银联国际化的三个步骤:第一,中国人走到哪里,银行卡服务到哪里;第二,逐步在当地发卡,为当地人服务;第三,和当地合作伙伴一起成长,为共同持卡人提供增值服务。

鼓励国人“十一”出境消费和开拓欧洲市场,对应的分别是银联国际化的第一步和第二步。

海外市场是开拓了,但使用银联卡消费的主要是中国人

从现状看,银联进一步推进国际化,是正确的选择。

经过16年的开拓,国内的银行卡市场已十分成熟,留给银联的上升空间已十分有限。而移动支付市场,则被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统领着,短期内要靠“云闪付”等新产品颠覆这一局面并不现实。

不过,想让中国市场以外的消费者用银联卡消费(尤其是在本地消费),并不容易。

尽管从2015年起,中国银联在交易总额和发卡量上均超越Visa,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卡清算组织,但是其境外发卡数量在全球发卡总量中的占比一直维持在1%的水平。这意味着银联在海外用户中的普及率仍很低。

而根据《2018尼尔森报告》中的数据,在银联与Visa和Mastercard展开竞争的四大主要市场中,除亚太地区之外,银联占据的市场份额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银联的极速发展,依赖的仍是其对人民币交易结算的垄断

与已有半个多世纪历史且在纽交所上市的Visa和Mastercard相比,银联的发展不可谓不迅速。

只不过,这种惊人的速度是建立在对中国市场(除港澳台地区)的垄断之上的。这家国有控股集团于2002年3月26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最初的目标是建立和运营全中国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网络,实现中国银行卡在全国范围内的联网通用。

2003年1月1日,银联即宣布,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基本实现银联卡联网通用。这种畅通无阻的发展,是银联的两大境外竞争对手Visa和Mastercard无法奢望的。

而随着中国消费者的腰包不断变大,推动他们携银联卡出境消费,成了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毕竟,中国境内所有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卡上都带有银联标识。银联需要做的,无非是努力与境外的金融机构、商场、酒店等达成合作,使他们的支付系统能够受理银联卡。

由于银联至今仍是银行卡的唯一人民币交易结算渠道,这一过程也推进得十分顺利。对于境外的各类机构而言,接纳银联卡,就意味着打开了中国消费者的钱包。

7年前,伦敦哈罗德百货成为首批安装银联POS终端的英国零售商之一,他们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自从伦敦分店安装了75台中国银联终端机后,该店对中国富裕游客的销售额增长了40%。《金融时报》幽默地将这一现象称为“银联卡效应”。

不过这种效应能不能在中国消费者之外的群体身上发挥同样的作用,则是一个未知数。

借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后来者居上的经验,银联进一步实现国际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进行创新,即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且安全的支付方式。

按照贝恩公司(Bain & Co)在北京的金融服务业合伙人项安达(Alfred Shang)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的说法,银联必须仔细考虑自己的商业模式:“如果他们只是与Visa和万事达玩‘我也能做到’这种战略,那真的没什么意义。”

责任编辑:张玉

相关阅读:
智飞生物股东拟减持不超6%股份 陈豪主持召开十届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强调对标对表狠抓落实 确保改革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