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李越胜
近期每周日晚7时30分在湖南卫视热播的新时代主旋律新闻片《我爱你,中国》里,有一群可爱的、有精神的人。节目讲述了7位热血军人和7个美丽中国守护者的故事。
图布巴图夫妻坚守在内蒙古额济纳旗沙漠化严重的古日乃嘎查。常年与风沙为伴,老人的鞋子穿三个月就坏,衣服穿一年就有破洞,脸和手更是早已开裂。夫妻俩一个月请人从县城捎一次生活物资,一年也难得洗一次热水澡,却在沙漠地带种下了近五万株梭梭树。图布巴图曾是古日乃地区第一位大学生,妻子也曾是一名教师,这对不向沙漠屈服的夫妻,把自己的退休工资和16年的时光,都献给了这片梭梭林。夫妻俩相信,人退沙进,人进沙才会退。在唐古拉山脉海拔4534米的高山上,沱沱河气象站14名85、90后坚守在这里,受特殊的日照和大风影响,他们黝黑皴裂的皮肤和发紫的嘴唇,看起来普遍比同龄人“成熟”五六岁。
海拔4534米的沱沱河气象站,还有不当空姐当女炮兵的沙场之花袁远;不顾企业家丈夫的劝阻,不当全职太太在海上过着颠沛流离生活的珊瑚妈妈黄晖。他们都选择了义无反顾地“逆行”,在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用精神之火书写忠诚与担当,宁愿辜负家人也绝不辜负肩上的责任,放下舒适安逸的生活,放不下对祖国的大爱。在镜头前,这些英雄式的普通人,也不乏满满的亲和力。沙场之花袁远,在火炮实弹训练场上百发百中,也会在自拍时吐舌头,在广场跳流行舞。猴爸龙勇诚常年在深山与青猴相伴,也会在信中称妻子为“娇娇婆”。他们是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唯其如此,他们的故事,才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有身在海外的网友留言:在美国看新闻大片《我爱你,中国》泪目了,向那些凡中见伟的人们致敬,为祖国自豪。
英雄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英雄的背后,有一群给他们力量,为他们的远行加油续航的家人。空军驾驶歼击机安全飞行5000小时第一人王文常,有一对深明大义的父母。“尤其是军人,担负着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还要为国家培养人才,那这个责任非常重要,也非常光荣,就更应该干好。”说这番话的是王文常的父亲,一位做了胃癌切除手术、身上插着尿管已无法下地行走的七旬老人。“人家干工作,就像我如果正在种庄稼,种地正忙着呢,你给我打电话这耽误事”,谈到为什么不把丈夫的病情告诉儿子,王文常的母亲这样回答。这是怎样一种大地般厚实的父母爱、拥军情啊,它让人不禁想起了70年前淮海战役中数十万人民群众咿呀相继的小推车。
新闻片《我爱你,中国》里,还借助亲人的讲述,复活了一种仍然带着温度的精神。塞罕坝护林员刘军的父亲刘海云,生前是第一代塞罕坝建设者,如今栖息在他生前亲手种植的那片树林间。刘海云交代过儿子,不立墓碑,坟头的青草也不要拔,要与这片树林永远“魂”然一体。父亲生前种下的落叶松早已亭亭如盖,留给儿子的那种精气神,一如昨日,从来就不曾远去。儿子也永远记着父亲的话:“拿了国家的钱就是国家的人,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
龙门水文站站长田双印的父亲,生前也是一位搏浪黄河的水文人。父亲曾经一年难得回一两次家,田双印走上水文人的岗位,只为向母亲证明自己可以成为和父亲不一样的人。没想到,几年后,他就成了和父亲一样顾不上家的人。父亲在1960年代写在日记里的一句话,穿越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仍然散发着照耀人心的光芒: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锻炼人,也提醒人越要看到光明和光荣。
导弹专家谭清泉将军回忆了一个父亲生前的故事:他年轻时在部队提干后,习惯性地用当义务兵时的三角印戳寄家信。父亲回信把他数落了一顿:吃穿住都是国家的,邮个信还要盖个免费的?父亲用一句祖训告诫谭清泉:无瑕之玉,可以为国器;孝悌之子,可以为国瑞。
“我爱你,中国,这句话就像一团火揣在怀里”。这是出现在每期节目片头里的宣传词,它来自闻一多先生的诗句“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是的,《我爱你,中国》传承的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然而,在这些可爱的、有精神的人出现在荧屏之前,人们又觉得他们似乎是遥远的、陌生的,在时代的聚光灯下一度很少看到他们的身影。湖南卫视将《我爱你,中国》这样一部主旋律新闻大片,排在周日晚间“730剧场”黄金档播出,为人们带来了一种久违的感动与洗礼。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兴。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我爱你,中国》挟着风、带着雨,将中国精神的火种播撒在新一代奋斗者的心中。